观音菩萨作为佛教中象征慈悲与救度的圣者,其往昔修行经历与愿力行愿,在诸多经典中均有记载,构成了佛教信仰体系中“慈悲”精神的重要源头,这些往昔事迹不仅展现了菩萨从因地修行到果地成就的历程,更揭示了“悲智双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行内涵。
在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的往昔修行最早可追溯至《悲华经》所载的“转轮圣王本生”,据经中描述,往久劫前,有佛号“宝藏如来”,时有一位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统领四洲,具足七宝与自在力,其王有千子,长子名“王众”,次子名“宝藏”,第三子名“勇猛”,当宝藏如来为王授记,预言未来将有菩萨于娑婆世界救度苦难众生时,第三子“勇猛”心生大悲,发下宏愿:“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但自归依、称念我名,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宝藏如来遂为其授记,号“观世音”,意为“观世间众生音声而拔其苦”,这一本生故事揭示了观音菩萨“闻声救苦”愿力的起源,体现了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便已立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提心。
另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观音菩萨于无量劫前,早已成就佛果,号“正法明如来”,然因悲心深重,倒驾慈航,现菩萨身,随类应化,度脱众生,经中列举观音菩萨三十二应,或现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天身、或现人身、或现畜生身等,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种“随机说法,普门示现”的特质,正是其往昔修行中“慈悲平等”愿力的体现——不因众生贵贱、愚智、善恶而分别,唯以救度离苦为要,经中提及“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称名得度”的方便法门,源于菩萨往昔修行中积累的“大悲熏习”,使其功德力能与众生信心感通,即时救拔。
观音菩萨往昔修行中,尚有“常不轻菩萨”的本生故事,出自《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经中记载,过去世有菩萨,名“常不轻”,每见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外道、六师徒众,皆恭敬礼拜,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此菩萨因礼拜一切众生,常遭辱骂、打掷,然不改其行,仍言:“汝等皆当作佛。”后于梦中得佛告言:“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数劫,供养二万亿佛,彼佛皆名‘千光如来’,汝当得是佛授记,号观世音。”这一故事深刻体现了观音菩萨往昔修行中的“谦卑”与“尊重”:不以自身功德傲物,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礼拜众生”实为“礼拜自性佛”,这种“破我慢、显平等”的行愿,正是菩萨“无缘大慈”的实践基础。
关于千手千眼观音的起源,经典中亦有记载。《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提到,往昔过去劫有“千光静住如来”,观音菩萨(时名“观世音”)在其座下修行,闻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心生欢喜,发愿利益众生,千光如来遂为其宣说此咒,并授记:“汝当观听,当得成就千万手眼。”观音菩萨受持此咒后,身生千手,每手一眼,手中各持宝物,能遍护众生、满足一切愿求,千手象征“能恒顺众生,遍施无畏”,千眼象征“能遍照世间,悉知众生根机”,这一示现,是菩萨往昔修行中“悲智愿力”究竟圆满的象征——以无量方便法门,对治众生无量烦恼。
为更清晰呈现观音菩萨往昔修行中的核心愿力与事迹,可概括如下:
修行阶段 | 经典依据 | 核心事迹 | 愿力体现 |
---|---|---|---|
因地发愿 | 《悲华经》 | 转轮圣王第三子“勇猛”于宝藏佛前发十二大誓,立誓“闻声救苦” | “愿我成佛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见者皆得解脱” |
倒驾慈航 | 《法华经》 | 已成佛(正法明如来),现菩萨身,随类应化,说普门品,开“称名得度”法门 |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
谦卑度生 | 《法华经》 | 常不轻菩萨礼拜一切众生,言“皆当作佛”,虽遭辱骂不改其行 | “破我慢、显平等”,深信众生皆有佛性 |
悲愿圆满 | 《千手千眼经》 | 受持千光如来大悲咒,身生千手千眼,遍护众生,满足愿求 | 千手施无畏,千眼照世苦,悲智双运,究竟圆满 |
观音菩萨的往昔修行,本质上是一部“从悲心发愿到愿力圆满”的历程,其核心在于“无缘大慈”——不执着于亲疏、怨敌,对一切众生平等悲愍;“同体大悲”——视众生与自己为一体,众生之苦即是我苦,这种精神不仅塑造了佛教中“观音信仰”的内涵,更对世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启示众生在修行中,当以“利他”为根本,以“慈悲”为动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舍己为人”的菩萨行。
相关问答FAQs
问:观音菩萨为何有“千手千眼”的形象?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答: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源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记载,往昔观音菩萨(时名“观世音”)于千光如来座下受持“大悲心陀罗尼”后,为更圆满地救度无量众生,身生千手,每手一眼,千手象征“能以无量方便法门,遍施众生无畏”,如布施、持戒、忍辱等,满足一切众生之需;千眼象征“能遍照十方世界,悉知众生根机烦恼”,如智慧之眼,明察众生苦因,对机说法,这一形象是观音菩萨“悲智双运”的体现——悲心无量,故有千手;智慧普照,故有千眼,寓意其救度能力无有障碍,能同时应对无量众生的不同苦难。
问:观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为何要发“闻声救苦”的愿?这一愿力与“称名得度”的法门有何关联?
答:观音菩萨的“闻声救苦”愿,源于《悲华经》中其因地作为转轮圣王第三子“勇猛”时的发愿,当时,勇猛见众生受种种苦恼恐怖,心生大悲,立誓:“愿我成佛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称念我名,我即时观其音声而救拔之。”此愿的核心是“观音声”——菩萨以“天耳”遍闻众生称名之音,以“天眼”观其苦难因缘,以“悲力”即时救度,这一愿力直接关联《法华经·普门品》中的“称名得度”法门:众生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菩萨即以“闻声救苦”的愿力加持,使其远离怖畏、得解脱,这种“称名即得救”的方便,体现了菩萨“悲心深重、不舍一人”的特质,无论众生根机利钝,只要至诚祈念,皆能与菩萨悲愿感通,获得救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