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界象法师的修行之路中蕴含着怎样的生命智慧?

释界象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高僧,他以深厚的佛学修为、慈悲济世的精神以及对现代弘法方式的创新,在国内外信众中有着广泛影响,法师俗姓李,196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期便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意义产生浓厚兴趣,18岁时,于镇江金山寺礼上妙下生长老出家,法号界象,取“心量如界,慈悲如象”之意,寄托了长老对其弘法利生、广度众生的期望。

释界象法师

出家后,释界象法师先在寺院常住,承担殿堂执事与经典诵读工作,每日凌晨三点半起床,礼佛、诵经、出坡,过着严格的丛林生活,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真谛,也为后来的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24岁时,他前往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天台等佛教宗派教义,同时研习梵文、巴利文及古代汉语,以便更准确地阐释经典,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尤其对《金刚经》《法华经》的研究独到,曾发表《〈金刚经〉的现代诠释》等论文,引起学界关注。

1995年,释界象法师毕业后,受聘于福建莆田广化寺佛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他主张“解行并重”,不仅注重理论传授,更强调实修体验,课堂上,他善于用现代语言和生动案例阐释深奥佛法,比如用“镜子”比喻“自性”,用“种庄稼”比喻“修行”,让年轻学僧快速理解,他还带领学僧早晚课诵、禅修打七,将理论与修行紧密结合,培养出一批批兼具学识与修行的青年僧才。

2005年,释界象法师受邀住持江苏苏州寒山寺,面对当时寺院设施陈旧、信众参访不便等问题,他提出“文化建寺、教育兴寺、慈善度寺”的方针,他推动寺院修缮与文物保护,恢复寒山寺历史风貌,并创办“寒山寺佛学文化研究院”,举办佛学讲座、书画展览、禅修体验等活动,让寒山寺从单一的宗教场所转变为佛教文化传承基地;他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开展扶贫助学、医疗救助、灾后重建等公益项目,累计帮扶困难群众数万人次,法师常说:“佛法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要落实到利益众生的行动中。”

在弘法理念上,释界象法师提倡“人间佛教”,强调佛法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他认为,佛教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引导信众在家庭、职场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为此,他开设“界象法师开示”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短小精悍的佛法短视频,内容涵盖家庭伦理、职场减压、心理健康等大众关心的议题,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千万,让佛法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他还多次应邀到高校、企业、监狱讲经,用佛法智慧化解现代人的焦虑与迷茫,深受年轻群体欢迎。

释界象法师

释界象法师的修行特色是“禅净双修”,他主张以禅宗的“明心见性”为根本,以净土宗的“念佛往生”为归宿,认为二者相辅相成,适合不同根基的修行人,每年冬季,他都会在寒山寺举办“禅七”“佛七”共修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众参与,在共修中,他注重引导大家“看话头”与“持名念佛”结合,通过止观双运,达到“烦恼日减,智慧日增”的效果,有弟子评价,法师的开示“如春雨润物,看似平淡,却能直指人心”。

除了弘法与慈善,释界象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的国际传播,他曾多次赴东南亚、欧美地区参加佛教论坛,发表《佛教与现代社会文明》等演讲,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2018年,他率团访问斯里兰卡,与当地佛教界合作开展“中斯佛教文化周”,通过展览、讲座、禅修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佛教的独特魅力。

释界象法师弘法重要节点与贡献
时间
1983年
1991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2018年

释界象法师常说:“出家的使命,就是做众生的‘桥梁’,让众生通过佛法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快乐。”数十年来,他始终以“荷担如来家业,广度有缘众生”为己任,在修行、教育、慈善、文化传播等领域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间佛教”的真谛,他的慈悲与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修行之路,也引领着佛教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释界象法师

问:释界象法师为何提倡“禅净双修”?这种修行方式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答:释界象法师提倡“禅净双修”,是因为他认为禅宗与净土宗各有优势,二者结合能更全面地接引不同根基的修行人,禅宗强调“明心见性”,通过参究“话头”破除我执,直指人心;净土宗则以“念佛往生”为核心,通过持名念佛积累资粮,临终往生净土,对现代人而言,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禅净双修”既能通过禅修培养定力,应对焦虑;又能通过念佛生起信心,获得归宿,法师曾说:“禅是修心的功夫,净是安心的归宿,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问:释界象法师在慈善事业中,有哪些具体的公益项目?这些项目如何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
答:释界象法师住持寒山寺期间,通过“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开展多项公益项目,主要包括:“光明行”白内障免费手术项目,为贫困患者复明,让他们重见光明;“希望学堂”助学项目,资助贫困地区儿童上学,改善其学习条件;“救灾济困”应急基金,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提供物资与资金支持;“临终关怀”服务,组织志愿者走进医院、养老院,为临终者提供心灵慰藉,助其安详离世,这些项目直接体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法师常说:“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众生与佛菩萨的连接,每一份爱心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