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代县释明净法师

代县,这座镶嵌在忻州大地上的千年古城,不仅有雁门关的雄浑险峻、边靖楼的巍峨壮观,更在岁月长河中孕育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释明净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慈悲济世的情怀以及对传承佛教文化的执着坚守,成为当地佛教界备受尊敬的长者,更成为无数信众心灵的引路人。

代县释明净法师

释明净法师的早年经历,恰如一株深扎沃土的幼苗,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悄然成长,据代县当地信众回忆,法师俗家姓李,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便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善良,彼时,代县境内古刹虽历经战乱多有倾颓,但乡间信仰之风仍盛,幼年的法师常随长辈出入寺庙,对佛像前的香火、僧人的诵经心生向往,少年时期,他目睹战乱后民生凋敝,百姓对安宁与精神寄托的渴望,这份触动在他心中埋下了“以佛法利益众生”的种子,二十岁那年,他毅然于代县境内一处古刹剃度出家,礼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为师,法号“明净”——“明”为破无明,“净”为离垢染,二字既是对佛法的追求,亦是对一生的期许。

出家后的释明净法师,并未满足于基本的仪轨学习,而是以“穷究教理,践行实证”为座右铭,踏上了求法之路,他先后赴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名山参访,亲近过虚云老法师的再传弟子,也听过太虚大师弟子的讲经,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他背着行囊,徒步穿行于山寺之间,白天劳作、听经,夜晚挑灯研读《大藏经》,对《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尤有心得,他常说:“佛法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生活的智慧,是解决烦恼的良方。”正是这份对法义的深刻理解,让他在后来的弘法生涯中,总能将深奥的佛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信众,无论老幼,皆能从中受益。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释明净法师回到代县,肩负起复兴当地佛教事业的重任,彼时,代县的主要寺院如圆通寺、楞严寺等均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僧人稀少,香火寥落,法师不畏艰难,四处奔走,呼吁修缮寺院,恢复道场,他亲自参与设计、施工,带领信众一砖一瓦地重建,历时十余年,终于使圆通寺重焕光彩——大雄宝殿巍然屹立,两侧廊坊古朴庄严,钟鼓鱼磬再传法音,除修复寺院外,他还注重僧才培养,常言“佛门要兴旺,人才是根本”,在寺内开设佛学讲习班,为年轻僧侣及信众讲解《沙弥律仪》《楞严经》等,培养了一批既懂教理又能实修的佛教人才。

在弘法实践中,释明净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的理念,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认为,学佛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在日常工作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以佛法净化心灵,以善行利益社会,为此,他积极组织信众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每逢年节,必带领僧众及居士前往当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送去衣物、食品;对于家庭贫困的学子,设立“助学基金”,资助其完成学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更是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十年来,仅法师发起的各类慈善活动便惠及代县及周边地区民众逾万人次,他常说:“布施不是简单的给予,是放下贪执,是与众生结缘,是培植自己的福田。”这份慈悲之心,不仅温暖了受助者,更让当地民众对佛教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代县释明净法师

法师的佛学思想,以“持名念佛”为根基,融合禅净双修的智慧,他常教导信众:“念佛不仅是口念,更要心念,把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融入到起心动念中,烦恼起时念一句‘阿弥陀佛’,便能让心安定下来;待人接物时念一句‘阿弥陀佛’,便能让慈悲心自然流露。”为帮助信众更好地修行,他每周在圆通寺举办“念佛共修会”,带领信众诵经、持名、听经,并针对大家提出的修行困惑一一解答,许多信众反映,通过参加共修,内心的焦虑与烦恼减轻了许多,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加和睦,这种将修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让佛法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文化传承方面,释明净法师深知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组织僧众及居士整理代县佛教历史资料,挖掘当地与佛教相关的传说、古迹,并筹资刊印《代县佛教文化辑录》等书籍,为研究地方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他还注重与传统文化结合,在寺院内开设“书法课堂”“国学讲堂”,邀请当地文化学者为信众及青少年讲授书法、经典诗词,让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代代相传。

年逾古稀的释明净法师虽已不再主持繁琐的寺务,但仍每日坚持早课、诵经、接待信众,精神矍铄,目光中透着智慧与慈悲,他常说:“只要还有一位信众需要,我就会一直讲下去,一直走下去。”这份对佛法的虔诚、对众生的慈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代县佛教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代县释明净法师主要弘法历程简表

代县释明净法师

时间阶段 主要事件与贡献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出生于代县,幼年接触佛教,萌发出家之志
二十岁左右 于代县古刹剃度出家,法号“明净”,开始系统学习佛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赴五台山、峨眉山等名山参访,亲近高僧大德,深入研习《大藏经》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回到代县,致力于修复圆通寺、楞严寺等古刹,恢复道场功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寺内开设佛学讲习班,培养僧才,推动代县佛教事业发展
本世纪初至今 组织“念佛共修会”,践行“人间佛教”,开展慈善活动(敬老、助学、救灾等)
近十年 整理代县佛教文化资料,刊印相关书籍,开设书法、国学讲堂,推动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相关问答FAQs

问:释明净法师在弘法过程中,如何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普通信众能理解的语言?
答:释明净法师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他善于从信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故事阐释教义,在讲解“因果报应”时,他会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农耕道理类比,说明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关系;在讲解“放下执着”时,他会结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实例,引导信众认识到“执着是痛苦的根源”,学会以宽容心对待他人,他还经常引用古诗词、民间谚语,让讲经说法更具亲和力,使不同文化程度的信众都能从中领悟佛法的智慧。

问:代县释明净法师道场未来的弘法规划有哪些重点方向?
答:据法师在近期共修会中的开示,未来道场的弘法规划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继续深化“人间佛教”实践,扩大慈善公益的覆盖面,计划设立“代县佛教爱心基金”,系统化开展助学、助老、助残等项目;二是加强数字化弘法,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法师讲经视频、修行心得,让更多人便捷接触正法;三是推动佛教文化与地方旅游融合,结合代县雁门关、边靖楼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佛教文化体验游”,通过寺院开放、禅修体验、素食文化等活动,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了解佛教慈悲、智慧的理念,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