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作为净土宗一代大德,在讲经说法中常以唯识学为根基,阐释“万法唯识”的甚深义理,相分”与“见分”作为唯识学的核心概念,被他用以引导众生破除对世界和自我的执着,契入心性本净的觉悟之境,要理解这对概念,需从唯识学的基本框架入手,并结合净空法师的慈悲开示,方能得其真意。
在唯识学中,“识”是宇宙万有的根源,即“万法唯识,识外无境”,而识的自体可分为“见分”与“相分”二分:见分,即识的“能缘”作用,是心识对外境进行分别、认知的功能,如同眼睛的“见性”,能了别色相;相分,即识的“所缘”境界,是心识所变现的影像、对象,如同眼睛所见到的色尘,是心识攀缘的外境,净空法师常以“镜”为喻:见分如镜之光明,能照物;相分如镜中影像,是光明所现之物,镜体(识体)虽含能照(见分)与所现(相分),却本自清净,不染一尘,凡夫之所以迷惑,正是因为执着见分的“能分别”与相分的“所显现”为实有,从而生出贪嗔痴等烦恼。
具体而言,相分是心识变现的“境界相”,涵盖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如眼所见色、耳所闻声,乃至脑海中的念头、记忆,皆属相分,净空法师强调,相分本质是“唯识所现”,如梦幻泡影,没有实体,如同梦中境界,醒时方知其虚妄,凡夫却将相分执为“实有”,对顺境(如财富、赞誉)生贪爱,对逆境(如苦难、诽谤)生嗔恨,由此造业轮回,不得自在,见分则是心识的“分别作用”,是能认知、能判断的功能,凡夫的见分被“无明”覆盖,带着“我执”去分别相分,将“能分别”的见分也执为“实我”,认为“我能见、我能闻”,由此产生“人我二执”,陷入生死轮回的根本。
净空法师指出,修行的关键正在于“转识成智”,即转迷为悟,转染为净,对“相分”而言,要观其“性空”,了知一切境界皆是心识所现,如水中月、镜中花,当体即空,不可执着,念佛人通过专注佛号,将攀缘外境的相分转为忆念佛的净境(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佛的清净相分对治凡夫的染污相分,久而久之,内心自然清净,对“见分”而言,要转“分别见”为“平等智”,凡夫的见分带着“我执”分别,产生对立;修行者需通过观照“能分别”的见分本身亦是无明所显,如“观心见性”,体悟见分的“能缘”功能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最终达到“能所双亡”——见分与相分皆不可得,心性本体的光明自然显现。
为更清晰理解见分与相分的特征,可参考下表:
维度 | 见分 | 相分 |
---|---|---|
性质 | 识的“能缘”作用,能分别、认知 | 识的“所缘”境界,所显现的影像 |
作用 | 了别外境,产生判断、执着 | 为见分所攀缘的对象,构成认知内容 |
对凡夫的影响 | 执为“实我”,产生“我执”,分别计较 | 执为“实有”,产生“法执”,贪嗔痴生 |
修行对治 | 转分别智为平等智,观“能分别”空性 | 转染污相为清净相,观“所显现”如幻 |
净空法师常告诫众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见分与相分本是一体两面,如手与掌,不可分割,皆是阿赖耶识的变现,若能体悟此理,便不会在相分的境界中起贪爱,也不会在见分的分别中生执着,从而超越“能所二元”的分别心,回归“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本源,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正是通过专注佛号,让见分的“能缘”成为“忆佛”,相分的“所缘”成为“净土”,最终达到“心佛不二”的境界,此乃净空法师阐释见分、相分的深意所在——引导众生从迷惑的“识变现”走向觉悟的“心本净”。
相关问答FAQs
Q1:净空法师如何通过“见分”与“相分”的概念指导念佛修行?
A:净空法师认为,凡夫的见分(能分别心)常攀缘染污相分(六尘境界),导致心浮气躁、烦恼丛生,念佛修行时,需将见分的“能分别”转为“能忆念”,专注佛号,让佛号成为见分的唯一所缘;将相分的“染污境”转为“净妙境”,通过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清净相分),对治对现实境界的执着,久而久之,念佛的“见分”与“相分”合一,达到“心佛不二”,以佛的清净心转染污心,最终往生净土。
Q2:普通人如何理解“见分”与“相分”以破除“我执”?
A:普通人可从日常体验入手:当看到美景(相分)时,内心生起“这很美”的分别(见分),并执着“我喜欢这美景”,我执”便生起,修行者需观照:美景(相分)是心识所现,如梦如幻;“我喜欢”的分别(见分)也是心念的生灭,并无一个实有的“我”在喜欢,通过持续观照“能分别的见分”与“所分别的相分”皆空,便能破除对“境界”和“自我”的执着,减少烦恼,逐步体悟“无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