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大安法师悼念明学

明学法师的圆寂,是中国佛教界的一大损失,作为净宗祖庭庐山东林寺方丈的大安法师,在得知这一噩耗后,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撰写悼文,深切缅怀明学法师的德行与贡献,两位法师虽分属不同宗派,却都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在佛教事业的道路上相互砥砺,法谊深厚,大安法师在悼念中,不仅回顾了明学法师一生的修行历程与弘法事迹,更从佛教传承的角度,阐述了明学法师对当代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为后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大安法师悼念明学

明学法师,俗姓吕,192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1942年于苏州寒山寺出家,师从静缘法师,他一生致力于佛教事业,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苏州寒山寺方丈等职,明学法师以“人间佛教”为理念,强调佛教要与时俱进,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寺院管理、人才培养、文化弘扬、慈善公益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常说:“佛教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要积极入世,服务社会,利益众生。”这一理念贯穿于他一生的修行与弘法实践中。

大安法师在悼文中提到,与明学法师的相识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中国佛教正处于恢复发展的关键时期,两位法师常在佛教会议上共商弘法大计,交流修行心得,明学法师虽为禅门尊宿,却对净土法门深表尊重,曾多次表示:“禅净双修,乃末世之良药。”他推崇印光法师的教诲,强调“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持名待归,一心不乱”,认为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当代众生了生脱死的捷径,大安法师感慨道:“明老法师以禅者的智慧、净土的虔诚,为我们展现了佛教圆融无碍的精神境界,其悲心切切,令人动容。”

在寺院管理方面,明学法师秉持“以戒为本,以法为依”的原则,将寒山寺打造成模范丛林,他注重僧团建设,强调僧人的威仪与修行,要求僧众“少欲知足,精进不懈”,他积极推动寺院的文化功能恢复,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明学法师以此为契机,举办“寒山寺文化论坛”,邀请海内外学者研讨佛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使寒山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安法师在悼文中特别提到,明学法师对祖庭的护持令人敬佩,“他常说:‘祖庭是佛教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无论事务多么繁忙,他都会亲自过问寺院建设,确保法脉传承有序。”

明学法师的慈悲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佛教事业的奉献,更体现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他倡导“人间佛教”的实践,发起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常年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援助灾区群众,大安法师回忆道:“2008年汶川地震后,明老法师第一时间带领僧众捐款捐物,并亲自赶赴灾区慰问,他说:‘佛教徒要时刻牢记“上报四重恩”,众生恩”尤为关键,众生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这种慈悲济世的精神,正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也是明学法师留给后学的宝贵财富。

大安法师悼念明学

在修行方面,明学法师强调“解行并重”,他深入经藏,尤其对《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有独到见解,常为僧众开示经义,要求大家“以闻思修入三摩地”,他注重实修,每日坚持早晚课诵、坐禅念佛,即使晚年身体不适,也未曾间断,大安法师在悼文中引用明学法师的话:“修行不是形式,而是要在心地上用功夫,断烦恼,证菩提。”他认为,明学法师的修行风范,为当代僧人树立了“解在心中,行在脚下”的榜样。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明学法师的主要贡献,现将他的弘法事业简要概括如下:

领域 具体事迹 影响与意义
寺院管理 恢复寒山寺宗教活动,制定僧团规约,注重僧人威仪与修行 将寒山寺打造成模范丛林,为寺院管理提供范例
文化弘扬 举办“寒山寺文化论坛”,推动佛教文化与中华文明融合 提升寺院文化品位,促进佛教文化传承与发展
慈悲济世 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援助灾区 实践“人间佛教”理念,展现佛教的社会价值
法脉传承 推动禅净双修,弘扬印光法师思想,培养青年僧人 传承佛教正法,为后学树立修行榜样

大安法师在悼文的最后,呼吁佛教界同仁继承明学法师的遗志,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继续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佛教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众生的福祉而努力,他说:“明学法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教诲,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愿明学法师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广度迷津!”

明学法师的一生,是修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慈悲的一生,他的圆寂,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长者,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正如大安法师所说:“法身不灭,慧命永存。”明学法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佛教事业的辉煌成就,更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一种慈悲的情怀、一种担当的精神,后学当以明学法师为榜样,精进修行,护持正法,续佛慧命,不负祖恩,不负众生。

大安法师悼念明学

FAQs
问:明学法师对“人间佛教”的理解和实践有哪些特点?
答:明学法师理解的“人间佛教”强调佛教要积极融入社会,服务众生,其特点有三:一是“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慈悲心解决众生的苦难;二是“文化融合”,推动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活动弘扬佛教精神;三是“实践导向”,倡导“知行合一”,要求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如“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将信仰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动,他通过慈善公益、文化论坛、寺院管理等方式,将“人间佛教”理念落到实处,展现了佛教的当代价值。

问:大安法师与明学法师在弘法理念上有何契合之处?
答:大安法师作为净宗法师,以“弘扬净土,普度众生”为己任;明学法师虽为禅门尊宿,却推崇禅净双修,两者在弘法理念上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圆融无碍”,都主张佛教各宗派应相互尊重、融合发展,如明学法师赞赏净土法门的普适性,大安法师也尊重禅宗的智慧;二是“解行并重”,强调既要深入经教,也要实修持名,如明学法师要求“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大安法师倡导“信愿持名,一心不乱”;三是“慈悲济世”,都注重佛教的社会责任,通过慈善、教育等方式利益众生,体现了大乘佛教“菩萨行”的精神,这种理念的契合,使两位法师在弘法道路上成为志同道合的道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