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法师,俗名张万一,195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儒释道文化有浓厚兴趣,1970年,于南京栖霞寺礼志禅长老剃度出家,法号“万一”,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意,寓意对佛法真谛的永恒探寻,法师一生精研戒定慧,行解相应,在禅宗、净土宗及人间佛教实践领域均有深厚建树,被誉为当代佛教界“悲智双运”的践行者。
修行历程:从文字般若到实证实修
万一法师的修行之路,始于对经典的系统研习,青年时代,他于中国佛学院深造,师从太虚大师弟子印顺法师,深入钻研《大藏经》,尤其对《金刚经》《坛经》《净土圣贤录》等经典有独到见解,他常说:“佛法非文字,离文字相,但亦不离文字,初学者需借文字般若入观,方能契入实相。”在学院期间,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更以“解行并重”为座右铭,坚持每日坐禅、持名念佛,寒暑不辍。
1980年,法师赴浙江普陀山闭关三年,期间深入禅观,体悟“烦恼即菩提”的深意,出关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关房虽小,能纳十方世界;妄念虽多,本是一念不生。”此次闭关成为其修行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他更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主张将禅修精神融入日常,以“吃饭睡觉、搬柴运水”皆为修行,打破了传统修行与世俗生活的界限。
弘法事业:立足人间,广度众生
万一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应积极回应现代社会需求,服务大众,1985年,他受苏州佛教协会邀请,出任寒山寺监院,着手修复寺院、整理典籍,并创立“寒山书院”,面向信众开设佛学讲座、禅修体验班,将古老的佛法智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现代人。
他特别重视青年僧伽的培养,1990年创办“万一佛学院”,亲自讲授《戒律学》《印度佛教史》等课程,提出“僧教育当以戒为根,以慧为翼,以慈悲为怀”,培养出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年轻僧才,截至2023年,佛学院已有毕业生200余人,分布于国内外各大寺院弘法利生。
在慈善领域,法师始终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1998年长江洪水期间,他发起“佛教慈雨行动”,募集物资价值超千万元,救助受灾群众;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带领弟子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设立心理疏导站,为幸存者提供精神抚慰,他常说:“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众生与我的一体之悲。”他还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筹建希望小学,至今已帮助3000余名儿童重返校园。
思想特色:禅净双修,心净则国土净
万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净双修为特色,强调“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乃顿悟之根;净土者,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此乃渐修之途,顿渐不二,方为佛法圆满。”
针对现代人的焦虑与迷茫,法师提出“安心法门”,主张“以简单对复杂,以平常心应对无常”,他常教导信众:“心若安,处处是道场;心若躁,时时在烦恼。”在日常修行中,他提倡“四安生活”——安心、安身、安家、安国,认为个人内心的平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著作《安心法语》《禅与生活》《净土与现代人》等,均围绕“安心”主题展开,语言平实,贴近生活,深受读者喜爱。
社会影响:文化使者,文明对话
作为佛教文化使者,万一法师积极推动中外宗教文化交流,1995年,他应邀赴美国夏威夷参加“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发表《佛教的慈悲与和平》演讲,呼吁不同宗教以对话代替冲突;2005年,他率团赴日本参加“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周”,与日本曹洞宗宗管长长谷川良顺共同探讨“禅文化的当代价值”,增进了两国佛教界的理解与友谊。
他多次参与“佛教与科学”“佛教与环保”等学术论坛,提出“佛教生态观”:“众生平等,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包括人与自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即是护持众生。”这一理念影响广泛,推动了许多寺院开展“绿色寺院”建设。
万一法师弘法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70年 | 于南京栖霞寺礼志禅长老出家,法号“万一” |
1980年 | 赴普陀山闭关三年,深入禅观修行 |
1985年 | 出任苏州寒山寺监院,创立“寒山书院” |
1990年 | 创办“万一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 |
1998年 | 发起“佛教慈雨行动”,救助长江洪水受灾群众 |
2005年 | 率团赴日本参加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周 |
2010年 | 获“全国佛教界慈善先进个人”称号 |
2020年 | 在线开设“安心禅修课”,疫情期间为大众提供心灵疏导 |
相关问答FAQs
问:万一法师强调“生活即禅”,普通人在忙碌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答:法师认为,“生活即禅”的核心是“活在当下,觉照当下”,普通人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观照呼吸”,日常中随时觉察呼吸的出入,让心安定;二是“善护口业”,说话前三思,不传是非,语气温和;三是“行住坐卧皆修行”,比如吃饭时专注食物的味道,不挑剔;工作时认真负责,不散乱;与人交往时心怀慈悲,不计较,关键是把“觉照”变成习惯,让修行自然融入生活,而非刻意追求形式。
问:万一法师提倡“禅净双修”,对于初学者来说,应如何平衡禅修与净土持名?
答:法师建议初学者以“信愿持名”为根基,辅以“观照禅修”,具体可分两步:第一步,每日固定时间(如清晨、睡前)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培养对净土的信心与往生愿力,此为“安心”;第二步,在日常生活中,用“观照”觉察起心动念,比如遇到烦恼时,当下观照“烦恼从何来,向何去”,以禅观智慧化解妄念,此为“开慧”,持名是“安住”,观照是“观照”,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根基稳固后,自然能契入“禅即净土,净土即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