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寺坐落于江南古镇一隅,背靠青峦,面临碧水,自唐代贞观年间始建,历经千年风雨,香火绵延不绝,寺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尤以大雄宝殿内的唐代壁画“八相成道”最为珍贵,笔法精湛,意境深远,被誉为“江南佛教艺术明珠”,而守护这份文化遗产,并引领信众于红尘中修行的,便是现任住持慧光法师。
慧光法师,俗名张志明,生于1965年,18岁于云栖寺剃度,师从著名高僧明镜法师,深研《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尤擅将深奥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的开示,他常说:“佛法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日用之间;修行不避红尘喧嚣,只守内心澄明。”这种贴近众生的弘法理念,使菩萨寺成为当地信众心灵的港湾,也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求法者。
在慧光法师的主持下,菩萨寺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早晚功课、法会活动,更开创了一系列契合现代弘法需求的新形式,他倡导“生活禅”,主张“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专注当下即是修行”,每周六的“心语茶会”上,法师会与信众围坐品茶,以茶喻禅,解答大家在工作、家庭、修行中的困惑;每月举办的“经典研读班”,则带领信众深入浅出地学习《金刚经》《心经》,鼓励大家将经义转化为处世智慧,这些活动不仅让佛法变得生动可感,更帮助现代人缓解焦虑,找到内心的平静。
慧光法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亦不遗余力,他牵头成立了“菩萨寺文化保护中心”,组织僧众与学者共同整理寺内古籍,修复破损碑刻,并开设“少儿国学夏令营”,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学习传统礼仪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他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根脉。”法师还积极投身公益,发起“菩提助学计划”,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每逢节庆,都会组织僧众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用实际行动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
以下是慧光法师弘法理念与实践的对照表,展现其“知行合一”的修行路径:
理念核心 | 具体实践 | 案例说明 |
---|---|---|
生活禅 | 心语茶会、经典研读班 | 以茶为媒,将禅意融入日常对话;结合现代案例解读经典,让佛法贴近生活。 |
文化传承 | 古籍整理、碑刻修复、国学夏令营 | 整理寺内明清版经书20余册;修复宋代“观音碑”拓片;夏令营年均惠及儿童百余人。 |
慈悲济世 | 菩提助学、敬老关怀 | 5年资助贫困学生150余人,发放助学金30万元;每年春节慰问周边社区孤寡老人。 |
慧光法师常说:“出家的意义,不是逃避世间,而是更好地入世利生。”他以身作则,将寺院的清净与红尘的烟火融为一体,既坚守佛法的根本,又回应时代的需求,在他的带领下,菩萨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成为传播文化、服务社会、温暖人心的精神家园。
FAQs
Q1:普通人如何在家中践行“生活禅”?
A1:慧光法师建议,生活禅的核心是“专注当下”,吃饭时不看手机,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滋味;工作时全神贯注,不焦虑结果,只认真过程;与人相处时,多一份倾听,少一份评判,日常可通过“观呼吸”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当思绪飘散时,轻轻拉回,久而久之,内心便会逐渐安定。
Q2:菩萨寺对游客开放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礼仪?
A2:菩萨寺每日8:00-17:00对外开放,免费参观,需注意:进入殿堂应脱帽、穿着得体(不穿短裤、短裙);殿堂内不拍照、不喧哗;礼佛时以心诚为要,不必拘泥于形式;若有需要参与法会或禅修活动,可提前通过寺院公众号预约,听从现场僧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