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健全法师讲戒律

戒律是佛教修行的基石,正如《四分律》所言“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它不仅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更是护持心性、导向解脱的指南,在当代弘法中,健全法师以其对戒律的深刻洞见与贴近现实的诠释,让古老的戒律智慧焕发新生,为信众提供了清晰、可行的修行路径。

健全法师讲戒律

健全法师讲戒律,始终强调“戒律的本质是慈悲,而非束缚”,他认为,每一条戒律背后都蕴含着对众生、对自我的深层关怀,不杀生”戒,不仅要求不剥夺他人生命,更延伸至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与护持,包括不伤害他人的心念、不破坏自然生态;“不妄语”戒,不仅禁止说谎,更倡导真诚待人、言出必行,以此建立信任与和谐,这种从“止恶”到“行善”的解读,让戒律从冰冷的条文转化为温暖的生命关怀。

为帮助信众理解戒律的层次,法师常以“止持”与“作持”二法阐释戒行体系:止持是“诸恶莫作”,通过守护根本戒(如五戒、八关斋戒)避免造业;作持是“众善奉行”,通过积极行持(如供养三宝、慈悲济世)积累资粮,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戒学体系,以下是法师对部分核心戒条的现代诠释与实践指导:

戒条类别 根本要求 现代生活实践 深层意义
不杀生 不伤害生命 拒绝暴力、保护动物、素食护生;工作中不排挤他人,不“伤害”他人尊严与机会 培养慈悲心,体悟众生平等
不偷盗 不侵占他人财物 职场中不贪功、不剽窃;消费时不盲目攀比,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建立诚信,守护内心的“富足”
不邪淫 正护两性关系 尊重伴侣、忠诚婚姻;网络时代不沉迷色情内容,保护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边界 守护家庭责任,净化身心能量
不妄语 说真实语、爱语 不传谣、不造谣;沟通中多鼓励、少指责,用语言传递温暖 建立信任,言说成为善业工具
不饮酒 保持觉知清明 远离烟酒等成瘾品;工作中不“醉心”于功利,保持清醒判断 守护正念,不被欲望蒙蔽心性

健全法师特别注重“戒律的生活化”,他认为戒律不应束之高阁,而应融入日常,例如针对现代人普遍的“焦虑”问题,法师以“不恶口”戒引导信众:当遇到冲突时,先深呼吸三秒,思考这句话是否真实、是否对他人有益,再决定是否开口,这种“觉察—暂停—选择”的练习,让戒律成为情绪管理的工具,帮助信众在纷繁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安定。

健全法师讲戒律

在修行次第上,法师提出“持戒—修定—发慧”的路径:通过持戒规范行为,让心不再被外境牵引;由戒生定,专注力提升后,方能观照事物本质,生发智慧,他以“过马路”为例:持戒是遵守交通规则(止持),不闯红灯、不抢行;修定是过马路时专注当下,心无旁骛;发慧是理解“规则”背后是对生命的尊重,进而将这种尊重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法师常说:“戒律不是枷锁,而是翅膀。”它限制的是行为的“恶”,却释放了心灵的“自由”,当一个人不再被贪婪、嗔恨、愚痴所困,便能活出真实、自在的生命状态,这正是健全法师讲戒律的核心目标——让戒律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良药,在守护心性的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FAQs
问:有人说“持戒太严格,会限制自由”,这种观点对吗?
答:这种观点源于对戒律的误解,健全法师常说:“真正的自由,是摆脱欲望的束缚,而非随心所欲。”遵守“不偷盗”戒,看似限制了“占有他人财物”的自由,实则让人免于因贪婪而带来的焦虑、法律风险及内心不安,获得“心安理得”的大自由,戒律如同航船的舵,不是限制航行,而是确保船只在正确的航向上破浪前行,最终抵达解脱的彼岸。

健全法师讲戒律

问:现代人工作繁忙,如何平衡持戒与生活节奏?
答:健全法师建议“从‘小戒’入手,在生活中践行”,每天抽出5分钟反思:“今天是否遵守了‘不妄语’?是否对家人说了温暖的话?”工作中,遇到利益诱惑时,默念“不偷盗”戒,提醒自己坚守底线;面对他人误解时,用“不恶口”戒控制情绪,先倾听再沟通,持戒不必刻意追求“完美”,而是“念念觉察,时时修正”,将戒律融入日常的点滴细节,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自然的生活习惯,反而因内心的安定而提升效率,实现持戒与生活的良性平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