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江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积极的弘法利生事业,在国内外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一生秉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致力于佛法传播、文化传承与慈善公益,为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宽江法师俗姓张,194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因体弱多病,接触佛法后深感其安身立命之妙,遂于1965年于苏州西园寺依止明开法师剃度,法号宽江,出家后,法师先依师学习戒律,后参访各大丛林,亲近虚云法师弟子佛源长老、圆瑛法师弟子明旸法师等大德,深入经藏,精研教义,尤对《华严经》《维摩诘经》有独到体悟,1973年,法师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之后三年闭关于天台山国清寺,深入禅修,定慧等持,奠定了坚实的修行根基。
1980年起,宽江法师开始弘法生涯,先后住持苏州寒山寺、镇江金山寺等古刹,住持期间,他注重道场建设与僧才培养,主持修复寒山寺大雄宝殿、金山寺藏经楼等殿堂,创办“寒山佛学”“金山禅学”培训班,邀请海内外学者授课,至今培育僧俗人才两千余人,法师弘法风格深入浅出,善于将深奥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常以“心净则国土净”为要,引导信众在家庭、职场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其讲经足迹遍及东南亚、欧美地区,曾应邀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美国万佛圣城等地弘法,推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在慈善公益方面,宽江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于1990年代发起“慈航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超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余所;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灾害中,组织僧俗信众捐款捐物,金额达数千万元,法师常说:“佛法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以利他之心践行菩萨道。”其慈悲济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社会人士。
宽江法师的思想以“禅净双修,戒定慧圆融”为核心,强调“教观双运”,主张解行并重,他常开示信众:“学佛要在心地下功夫,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日常的一念一言皆是修行。”著作有《宽江法师讲维摩诘经》《禅与人生》等,被译为多国语言,广泛流传。
宽江法师基本信息
项目 | |
---|---|
出生年份 | 1945年 |
籍贯 | 江苏苏州 |
剃度时间 | 1965年 |
剃度恩师 | 明开法师 |
受具足戒寺院 | 南京栖霞寺 |
现任主要职务 |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寒山寺方丈、金山寺法主和尚 |
相关问答FAQs
问:宽江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具体有哪些实践?
答:宽江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强调佛法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实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教育培养,通过佛学院、培训班培养僧才,让佛教人才适应现代社会弘法需求;二是慈善公益,发起“慈航基金”等组织,在教育、医疗、救灾等领域持续发力;三是文化弘扬,将佛法智慧融入伦理道德、心理健康等议题,通过讲经、著书、媒体访谈等方式,让信众理解“工作即修行,生活即道场”的真谛。
问:宽江法师对佛教传承有哪些重要贡献?
答:宽江法师对佛教传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道场修复与保护,重兴寒山寺、金山寺等千年古刹,恢复其宗教文化功能;二是僧伽教育创新,创办系统化佛学教育机构,提出“解行并重、学修一体”的培养模式,填补了改革开放后佛教人才断层;三是经典弘扬与文化传播,深入浅出阐释《华严经》《维摩诘经》等经典,推动佛教典籍现代化解读,促进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