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鹫山的法会上,佛陀结跏趺坐,诸大菩萨、阿罗汉、天龙八部围绕座下,梵音缭绕,祥光普照,这时,座上的观世音菩萨从定中起,整理衣冠,合掌向佛陀恭敬禀白:“世尊,弟子观照世间众生,沉沦苦海,受贪嗔痴火所烧,被生老病死所缚,虽有心向善,却常为烦恼所困,愿为众生请问世尊:如何方能脱离苦海?如何修持方能具足慈悲,普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白佛后,佛陀面带微笑,光明遍照十方,告言:“善哉,善哉,观世音!汝以大悲心,悯念众生,能为一切众生请问妙法,实为稀有,今当为汝及一切菩萨演说‘慈悲’之要义,此乃菩萨道之根本,成佛之资粮。”
菩萨复白:“世尊,慈悲二字,众生虽常闻之,然其真实义,少有人能彻了,愿世尊慈悲开示,何为慈悲?慈悲为何能断烦恼、度众生?”
佛陀言:“慈悲者,乃菩萨心中自然流露之德性,分为‘慈’与‘悲’二义。‘慈’予众生乐,即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安乐;‘悲’拔众生苦,即愿一切众生脱离烦恼,得究竟解脱,二者相辅相成,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然慈悲非世俗之情爱,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者,不因众生与自己亲疏、善恶而分别,平等视之,如日月普照,不择万物;‘同体’者,观一切众生与自己本为一体,众生之苦即是我之苦,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故菩萨视众生如己身,不忍其受苦。
修持慈悲,当从‘观照’入手,观照众生本具佛性,虽暂起烦恼,本性清净;观照世间诸法如幻,苦乐皆由心造,如《心经》言‘照见五蕴皆空’,则能超越对立,生起平等慈悲,复次,当修‘慈悲三昧’,即专注一念,观想众生受苦之相,生起‘愿代众生受一切苦’之心,此心一起,烦恼即消,智慧即生。
慈悲之用,能断烦恼,众生之苦,源于‘我执’——执着‘我’为实有,故生贪嗔,慈悲心能破‘我执’,因菩萨心系众生,念念为他人着想,‘我’之执著自然淡化,如《大智度论》云:‘慈悲是佛法之根本,能除一切烦恼。’
慈悲之力,亦能度化众生,菩萨以慈悲心示现种种身形,或说法,或救苦,如‘千手千眼’——千手表遍护众生,千眼表遍观世间,随缘救度,不遗余力,众生若能闻菩萨名号,生恭敬心,或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皆能与菩萨悲愿感应,得离怖畏,如《普门品》言:‘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合掌白佛言:“世尊,今始知慈悲乃菩萨之本,修行之要,愿依佛教,常修慈悲,度脱一切众生。”
佛言:“善哉,观世音!汝当以此法门,广宣流布,利益无量众生,乃至一切菩萨,皆当修习慈悲,速证菩提。”
观世音菩萨慈悲修行法门简表
法门名称 | 修持方法 | 利益众生 | 经典依据 |
---|---|---|---|
称名念佛 | 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专注一念,消散妄想 | 与菩萨悲愿感应,消除业障,得离怖畏,增长福慧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持诵大悲咒 | 每日定课诵持大悲咒(八十四句),观想菩萨放光,净化身心 | 拔除一切业障病苦,所求皆遂,令众生心开意解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
慈悲心观 | 观想众生受苦之相(如饥渴、病痛、离别),生起“愿代其受苦”之心 | 破除我执,增长慈悲,积累福德资粮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观无量寿经》 |
救度实践 | 随缘帮助众生:施食、说法、安慰、调解纠纷,以行动践行慈悲 | 传递温暖,减少众生痛苦,启发善根,趋向正道 |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慈悲道场忏法》 |
相关问答FAQs
问:观世音菩萨为何能“闻声救苦”?是否真的能听到所有众生的祈求?
答:观世音菩萨的“闻声救苦”,源于其“圆通妙智”与“大悲愿力”,从“智”而言,菩萨已证“圆通”境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遍闻一切众生心念,不分远近、时空;从“悲”而言,菩萨发“愿力”救度众生,如《悲华经》中曾发愿“尽未来际,誓度一切众生”,故众生至心称念,菩萨即时寻声救护,这种“闻声”非耳识听闻,而是心性遍照,如明镜鉴物,无所不照;所谓“救苦”,亦非强行改变因果,而是菩萨以悲愿加持众生,使其心念转善,业障减轻,从而化解苦难。
问: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
答:修习慈悲不必拘泥于形式,关键在“心行”,可从三方面入手:
- 观照平等:遇人遇事,观想众生皆有佛性,不因对方身份、善恶而分别,以平等心对待,如对家人多包容,对陌生人多微笑,对犯错者多理解。
- 随缘利他: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帮助邻里、关怀弱势群体、言语温和、不与人争,这些皆是“慈悲”的体现,如《法句经》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行即慈悲的实践。
- 称名观心:每日抽出十分钟,静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念时观想菩萨的慈悲形象,同时反思当日言行,是否有违背慈悲之处,久而久之,慈悲心自然增长。
如此修行,久而久之,内心会逐渐变得柔软、开阔,烦恼减少,智慧增长,这正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精神在生活中的真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