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祥法师(1921-2010),俗姓王,名崇祥,江苏泰州人,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禅宗临济宗传人,以精研戒律、弘扬禅净双修、践行人间佛教思想著称,他一生以“续佛慧命、利乐有情”为己任,在修行、弘法、教育、慈善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被誉为“江浙佛教一代宗师”。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崇祥法师出生于泰州一个普通农家,幼年家境贫寒,却自性聪颖,对生死之事早有体悟,据其传记记载,7岁那年,因目睹邻里送葬场景,他曾问母亲:“人死后会去哪里?”母亲以“行善积德,方能往生善道”相告,这颗关于生命意义的种子悄然埋下,12岁入私塾读书,尤爱《论语》《孟子》等典籍,常以“修身齐家”自勉,但内心对“生死大事”的疑惑未解,1935年,14岁的法师因缘成熟,于泰州光孝寺依慧开法师剃度出家,法号“崇祥”,剃度后,他白天协助寺务,夜晚研读佛经,尤其对《法华经》《楞严经》反复揣摩,渐生“出世修行”之志。
参学悟道与戒律精研
1940年,崇祥法师赴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后依止慈舟法师学习戒律,慈舟法师是近代律宗大德,以“持戒精严、弘扬戒法”闻名,崇祥法师在其座下深研《四分律》《梵网经》,对“戒为无上本,佛从戒中生”的理念深信不疑,他曾说:“戒如大地,能生长一切善法;若无戒律,则佛法如空中楼阁。”为精进修行,他先后参学常州天宁寺、苏州灵岩山寺等名刹,亲近太虚法师的门徒芝峰法师、印光法师的弟子德森法师等大德,汲取禅、净、律、教之精华,在灵岩山寺期间,他长期住念佛堂,每日诵持《阿弥陀经》十万遍,兼修止观,禅定功夫日深,1950年代,虽因时代因缘暂隐于民间,但他始终“隐居不隐修”,每日晨钟暮鼓,未曾懈怠,以“默然修行”涵养心性。
弘法利生与人间佛教实践
改革开放后,崇祥法师重归佛门,以80岁高龄投身弘法事业,他先后担任泰州光孝寺、苏州灵岩山寺、杭州灵隐寺等名住持,致力于寺院恢复与僧伽教育,在光孝寺任住持期间,他主持重建大雄宝殿、藏经楼,恢复丛林规制,创办“泰州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提出“学修并重、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课程涵盖戒律、禅修、教理、外语等,旨在培养“能说法、能修行、能管理”的现代僧伽。
在弘法风格上,崇祥法师主张“禅净双修,融通教观”,他常说:“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宗持名待归,一生解脱,二者皆是契机之法,不可偏废。”他提倡“人间佛教”,强调佛法应与现实生活结合,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喜舍”,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他创办“崇祥慈善基金会”,在江苏、浙江等地设立养老院、孤儿院、医疗站,资助贫困学生,累计帮扶困难群众数万人,每逢灾难发生,他总是率先捐款捐物,带领四众弟子共赴国难,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
思想贡献与著作传承
崇祥法师的思想以“戒律为基、禅净为要、慈悲为本”,融合了传统佛教与现代人文精神,他强调“修行在生活中”,认为“穿衣吃饭、搬柴运水皆是修行”,主张“以戒摄心,以禅定慧,以净土为归”,他提出“三根普被”的弘法理念:上根人修禅,中根人修教,下根人修净,应机说法,接引众生。
在著作方面,法师留下《崇祥法师开示录》《禅净修持心要》《戒律生活与现代人》等十余部作品,其语言平实恳切,深入浅出,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转化为普通人可理解的生活智慧。《禅净修持心要》一书系统阐述了“禅净不二”的思想,成为当代佛教修行的重要参考;《戒律生活与现代人》则结合现代社会特点,阐释了戒律的现实意义,呼吁“以戒律净化人心,以道德和谐社会”。
圆寂与法脉传承
2010年9月,崇祥法师于苏州灵岩山寺安详示寂,世寿89岁,僧腊79载,圆寂前,他留下遗训:“生死一如,来去自在,愿大众以法为师,精进修行,利乐有情。”荼毗后,得五色舍利百余颗,分建舍利塔于光孝寺与灵岩山寺,供信众瞻礼。
崇祥法师一生戒德清净,慈悲济世,其法脉由弟子传承,遍布江浙及全国,影响深远,他不仅是一位精修实干的修行者,更是一位推动佛教现代化、践行人间佛教的思想家与实践者,为当代佛教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崇祥法师生平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21年 | 出生于江苏泰州,俗姓王 |
1935年 | 于泰州光孝寺依慧开法师剃度出家 |
1940年 | 赴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依止慈舟法师学戒 |
1950-1970年代 | 隐居民间,坚持默然修行 |
1980年代 | 重归佛门,任泰州光孝寺住持,主持寺院重建 |
1990年代 | 创办泰州佛学院,培养僧才;创办“崇祥慈善基金会” |
2000年后 | 先后任苏州灵岩山寺、杭州灵隐寺住持,推动禅净文化交流 |
2010年 | 于苏州灵岩山寺安详示寂,世寿89岁 |
主要弘法事业一览
领域 | 具体贡献 |
---|---|
寺院恢复 | 主持重建泰州光孝寺、苏州灵岩山寺等名刹,恢复丛林规制 |
僧伽教育 | 创办泰州佛学院,提出“学修并重”理念,培养青年僧才 |
慈善事业 | 设立养老院、孤儿院、医疗站,资助贫困学生,累计帮扶数万人 |
弘法著作 | 撰写《崇祥法师开示录》《禅净修持心要》等十余部作品,阐释禅净双修思想 |
文化交流 | 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对话,倡导“人间佛教”,促进佛教文化传承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崇祥法师的修行法门有何特点?
解答:崇祥法师的修行法门以“禅净双修,戒律为基”为核心特点,他强调“戒是根本,禅是心体,净是归宿”,主张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相结合,认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禅宗直指人心,可破除无明;净土宗持名待归,可确保往生,他重视戒律的实践,认为“戒为无上本”,只有持戒清净,才能修行稳固,他提倡“修行在生活中”,主张在日常行住坐卧中观照自心,将佛法融入现实生活,实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
问题2:崇祥法师对当代佛教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解答:崇祥法师对当代佛教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办现代佛学院,培养僧才,他于1990年代创办泰州佛学院,打破传统“师徒相授”的模式,引入现代教育体系,开设戒律、禅修、教理、外语等课程,提出“学修并重、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僧伽人才,二是推动佛教教育规范化,他主张将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相结合,既重视经典研习,又注重实修体验,避免“学而不修”或“修而不学”的偏颇,三是弘扬“人间佛教”教育思想,他强调佛教教育应与时俱进,引导信众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结合,培养“慈悲济世、服务社会”的菩萨情怀,推动佛教成为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