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达如法师,一位深居闽中大地、以行践慈悲为要的佛教僧人,其名字虽未广传于喧嚣的世俗,却在沙县及周边地区的信众心中,留下了如清泉般澄澈的印记,他的一生,是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生动诠释,将修行的智慧与济世的行动熔铸于一炉,在平凡的岁月中书写着不凡的僧格。
达如法师的出家之路,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追问与对佛法真理的真诚向往,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出生于沙县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自幼便展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沉静与善念,据当地老居士回忆,童年时期的他常对着田间劳作的身影默默发愿,愿众生离苦得乐;看到邻里困顿时,总会将家中节省的食物分予他人,这种天然的悲心,在他十六岁那年,因偶然读到《金刚经》“所有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达到顶点,遂生出家之志,于沙县某古寺剃度,法号“达如”,意为“通达无碍,如如不动”。
出家后,达如法师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遵循“教观双美”的传统,先深入经教,再实修禅观,他常驻沙县佛教协会藏经楼,埋首于《大藏经》,对《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反复研读,十余年间笔耕不辍,写下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笔记中既有对教义的精准阐释,也有结合现实的思考,如“佛法非迷信,乃觉悟之学”“慈悲不是口号,是具体的行动”等观点,至今仍被当地僧人传阅,在实修上,他坚持“农禅并重”,每日清晨四点起床,坐香两支,诵持《法华经》一品,随后参与寺院劳作——种菜、挑水、打扫,在汗水中体会“平常心是道”的深意,他曾对弟子说:“修行不是避世,而是在担水砍柴中见性,在待人接心中慈悲。”
上世纪九十年代,沙县佛教百废待兴,许多古寺因年久失修而破败,达如法师主动请缨,承担起修复沙县“普惠寺”的重任,普惠寺始建于唐代,是闽中著名古道场,但在文革中损毁严重,仅剩断壁残垣,为了筹集修复资金,他放下高僧的体面,四处奔走,向信众化缘,向政府争取支持,有人笑他“放下身段”,他却答:“佛陀为度众生,尚然托钵乞食,我为一寺修复,何苦之有?”历时八年,普惠寺终于重现庄严: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逐一落成,重塑金身,恢复丛林规制,修复期间,他不仅亲自监工,还带领僧众和居士开垦荒地,种植蔬菜、果树,实现“以寺养寺”,减轻信众负担。
除了寺院修复,达如法师更将弘法重心放在“人间佛教”的实践上,他深知,佛法若脱离现实,便失去了生命力,在沙县,他常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佛法,针对现代人焦虑、浮躁的心态,他提出“生活即修行”的理念,倡导“日行一善”: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帮助邻里一次,节约一粒米……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却让无数人在平凡生活中体会到佛法的温暖,他还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于2003年发起“沙县达如慈善基金会”,募集资金用于助学、助医、助困,二十年来,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千余人,帮助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数百人,成为沙县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之一。
达如法师的修行理念,可概括为“三心”:慈悲心、平常心、长远心,他常说:“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慈悲,一切修行都是空谈。”在他的影响下,沙县佛教信众形成了“慈悲济世”的良好风气,每逢节假日,居士们自发组织“爱心服务队”,到养老院慰问、到灾区捐款,将佛法的精神转化为社会的正能量。“平常心”则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他常穿朴素的僧袍,吃简单的斋饭,住简陋的寮房,却从未因物质匮乏而抱怨,曾有居士送他名贵补品,他婉言谢绝:“出家人应以粗茶淡饭为乐,贪图享受,道心必退。”“长远心”则体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上,他常说:“佛法传承,关键在人才。”为此,他于2010年创办“沙县佛学班”,面向青年僧侣和居士讲授佛法基础、戒律、经典,培养了一批弘法人才,佛学班至今已举办十余期,学员遍布福建各地,成为闽中佛教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弘法方式上,达如法师善于与时俱进,虽然他已年过六旬,却积极学习现代科技,开通微信公众号“达如法师开示”,定期发布短文、视频,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佛法,视频中,他坐在普惠寺的菩提树下,手持念珠,用沙县方言讲解《金刚经》,语气亲切自然,没有深奥的术语,只有对生活的洞察和对众生的关怀,一位年轻网友留言:“听了法师的开示,我不再为工作焦虑了,原来生活本该如此简单。”
达如法师的一生,是“知行合一”的一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细微处践行着佛法的真谛;他没有振聋发聩的宣言,却用行动诠释着“人间佛教”的内涵,他常说:“佛法如药,应病与药,众生有什么苦,佛法就有什么法。”在沙县,他就像一位良医,用慈悲的“药方”,治愈众生的身心疾患;他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达如法师弘法大事记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76年 | 于沙县某古寺剃度,师从当地高僧某法师,开始系统学习佛法。 |
1986-1990年 | 深入研读《大藏经》,撰写十余万字读书笔记,奠定教理基础。 |
1992年 | 承担沙县普惠寺修复工作,历时八年完成寺院重建,恢复丛林规制。 |
2003年 | 发起“沙县达如慈善基金会”,开展助学、助医、助困等慈善活动。 |
2010年 | 创办“沙县佛学班”,培养青年弘法人才,至今已举办十余期。 |
2015年 | 开通微信公众号“达如法师开示”,运用现代媒体传播佛法,影响年轻一代。 |
2020年至今 | 持续深入乡村、社区宣讲“生活即修行”,推动沙县地区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
相关问答FAQs
Q1:达如法师的“生活即修行”理念具体如何实践?
A1:达如法师的“生活即修行”强调将佛法融入日常,不脱离现实生活空谈修行,具体实践包括:①“日行一善”: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帮助邻里一次、节约资源等,在细微中培养慈悲心;②“工作即修行”:无论是僧人劳作还是居士工作,都以专注、恭敬的心态对待,在尽责中体会“无我”;③“烦恼即修行”:遇到烦恼时,不逃避、不抱怨,而是以佛法智慧观照,如面对焦虑时,通过念佛、诵经平静心绪,将烦恼转化为修行的动力,他曾举例:“做饭时专注切菜,是修行;扫地时心无旁骛,是修行;与人相处时包容理解,也是修行。”
Q2:达如法师如何平衡寺院修行与社会慈善?
A2:达如法师认为,寺院修行与社会慈善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修行是慈善的内在动力,慈善是修行的外在体现,他每日清晨坐香诵经,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定力,这是“修内”;白天处理寺院事务、参与慈善活动,将修行的慈悲心付诸行动,这是“修外”,他常说:“没有修行的慈善,可能流于形式;没有慈善的修行,容易陷入空谈。”在时间安排上,他严格遵循“早课、劳作、弘法”的作息,确保修行与慈善两不误;在团队培养上,他要求僧众和居士“先修行,后做事”,以佛法指导慈善,让慈善更有温度、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