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2019东林寺菩萨戒法会传递了怎样的修行智慧?

菩萨戒作为大乘佛教的核心戒律,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是修行者实践菩萨行的根本依据,2019年,庐山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祖庭,举办的菩萨戒法会不仅是一场宗教仪式,更是一次融合传统戒律精神与现代修行需求的弘法实践,吸引了全国各地近千名信众参与,展现了佛教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活力。

2019东林寺菩萨戒

菩萨戒的核心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止恶)、摄善法戒(修善)、饶益有情戒(度生),与声闻戒侧重个人解脱不同,菩萨戒以“饶益有情”为根本,要求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既约束自身行为,更主动利济众生,东林寺此次菩萨戒法会严格遵循汉传佛教传统戒轨,以《梵网经菩萨戒本》为依据,旨在引导信众受持清净戒体,深化菩提心,将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与菩萨戒精神有机结合。

法会的筹备工作历时数月,东林寺戒坛依据《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布置,坛场庄严清净,供具齐全,参与者需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核,包括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学习戒律基础知识等环节,确保受戒者具备正知正见,审戒过程中,戒和尚及诸位法师详细讲解戒相开遮,解答信众疑问,帮助大家明确戒体的重要性及持戒的实践方法,体现了“戒为无上菩提本”的佛教根本理念。

授戒仪式历时三天,于东林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第一天为“请师”仪式,信众至诚礼请戒和尚、尊证法师,通过唱诵、忏悔等仪轨,净化身心,为受戒做准备,第二天为“正授戒体”,戒和尚以“白四羯磨”如法传授戒法,信众至诚礼拜,观想戒体,领受“十重四十八轻”戒条,法师们逐条开示戒相,不杀生”戒不仅要求不伤害生命,更需培养慈悲心,积极护生;“不偷盗”戒延伸至如法理财、布施利他;“不妄语”戒强调诚实守信,远离两舌恶口,引导信众将戒律融入日常一言一行,第三天为“授菩萨名”及“回向”,法师为每位受戒者赐予“菩萨戒子”法名,鼓励大家以菩萨名号自警,时刻不忘菩萨行愿,仪式间隙,信众们参与诵经、坐禅、听法等共修活动,法会现场梵音缭绕,法喜充满,展现了和合增上的僧团氛围。

2019东林寺菩萨戒

此次法会的特色在于将菩萨戒精神与净土宗修行紧密结合,东林寺方丈大安法师在开示中强调:“持戒是念佛的根基,念佛是持戒的归宿,受持菩萨戒并非束缚,而是通过戒律的规范,让菩提心念念相续,最终达到“持名待归,一生解脱”的净土境界。”这种“戒净合一”的理念,既传承了天台宗“止观双运”的修行智慧,又凸显了净土宗“易行道”的契机特点,为现代信众提供了清晰的修行路径。

法会结束后,东林寺建立了菩萨戒子共修群,定期组织线上答疑、线下共修,帮助信众在持戒过程中解决问题,持续增上道心,许多参与者表示,此次受戒不仅让他们对戒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坚定了“利乐有情”的菩萨愿,一位来自上海的居士说:“以前觉得持戒是约束,现在明白戒律是保护,保护我们不造恶业,更保护我们本具的慈悲心。”这种从“畏戒”到“乐戒”的转变,正是菩萨戒精神的真实体现。

2019年东林寺菩萨戒法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如法传承了汉传佛教菩萨戒法脉,更探索出传统戒律与现代弘法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系统化的戒前教育、如法的授戒仪式、后续的共修引导,让信众在受持戒体的同时,真正理解“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的修行内涵,为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2019东林寺菩萨戒

相关问答FAQs

Q1:2019年东林寺菩萨戒法会与以往相比有哪些特色?
A:2019年东林寺菩萨戒法会凸显“戒净合一”的特色,将菩萨戒的“饶益有情”与净土宗“信愿行”修行体系深度融合,在戒前教育中增加了“净土与持戒”专题开示,授戒仪式中融入念佛回向环节,后续共修强调“持戒念佛”双修并进,法会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答疑模式,为外地戒子提供持续指导,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弘法的有机结合。

Q2:在家居士受持菩萨戒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饶益有情”?
A:践行“饶益有情”需从三聚净戒入手:

  1. 摄律仪戒:严守“十重四十八轻”戒条,如不杀生(护生放生、素食)、不偷盗(如法布施、不占便宜)、不妄语(诚实守信、善语待人),为他人树立榜样。
  2. 摄善法戒:积极行善,如参与慈善、护持三宝、弘扬正法,以自身行动影响他人。
  3. 饶益有情戒:主动帮助他人,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如贫困救助)、精神上的安慰(如劝善止恶、化解矛盾),以及法布施(如分享佛法智慧),日常中可从“随缘利他”做起,如帮助邻居、关怀弱势群体,让菩萨心在点滴中落实。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