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对“如来境界”的阐释,深契佛法根本义趣,又结合净宗修行的实践,为大众揭示了一条从凡夫心契入佛智的路径,在佛教语境中,“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意为“乘真如而来”,亦即“如实而来”——如实而来者,不迷于相,不逐于妄,彻证万法本具的真如自性,净空法师强调,如来境界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妙之境,而是众生本具的自性真心,只因无始无明障蔽,故轮回六道;若能依教修行,破迷开悟,当下即是如来境界。
如来境界的核心,是“真如自性”的圆满显现,净空法师常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开示,众生心与佛心,在本质上同为一体,皆具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与佛的差异,仅在“迷悟”之间——迷时,心随境转,被贪嗔痴慢染污,显现的是颠倒梦想的凡夫境界;悟时,境随心转,回归清净本觉,便是如来究竟圆满的境界,净空法师指出,如来境界具足“常乐我净”四德,常者,不生不灭,超越时间相;乐者,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者,自在无碍,不受外境束缚;净者,清净无染,离一切烦恼尘垢,此四德是众生本具的性德,非从外得,故修行不过是“返妄归真”,恢复本有的如来德相。
净空法师结合净宗法门,将如来境界的契入路径归结为“信深愿切,持名待归”,他认为,净土法门以“信愿”为前导,“持名”为下手功夫,以“一心不乱”为现前利益,“往生净土”为究竟归宿,而往生净土即是契入如来境界的捷径,何以故?因阿弥陀佛是“无量觉”的圆满体现,其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无量光、无量寿”的象征,持名即是“忆念佛的智慧与慈悲”,净空法师强调,念佛贵在一心,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持名,久而久之,心与佛相应,妄念消歇,真心显现,当下便能体悟“能念所念,不一不异”的境界——能念之心是自性佛,所念之佛是自性觉,心佛不二,即是如来境界的现前。
为帮助大众理解如来境界的内涵,净空法师常从“体、相、用”三个维度展开:
维度 | 阐释 | 净空法师开要 |
---|---|---|
体(真如自性) | 如来境界之本体,即众生本具的清净真心,离一切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 “真心如虚空,含容万法,不随妄念流转,是如来境界之体,修行人须识得此心,方不向外求法。” |
相(圆满功德) | 如来境界之相状,具足无量智慧(般若德)、无量慈悲(解脱德)、无量自在(法身德),无欠无余。 | “如来相好光明,智慧辩才,皆从自性流出,非外得,念佛至一心,自性功德自然显现,如香从花出,不离自体。” |
用(随缘妙用) | 如来境界之作用,能“随缘赴感,有求必应”,于世间度化众生,虽度众生而不着众生相。 | “如来虽处涅槃,而常在世间,以悲力应化,念佛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是如来妙用之现前,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
净空法师特别指出,契入如来境界并非“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的圆融,真空者,不执着一切相,知万法皆空;妙有者,不舍一切众生,以慈悲应世,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真空,生其心是妙有,此即如来境界的中道实相,念佛人通过持名,先以“有念”伏无念,最终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功夫,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脱落,便是“破无明证法身”,契入如来究竟的觉海。
末法时期,众生根机陋劣,烦恼深厚,净空法师提倡“持名念佛”作为契入如来境界的当生成就法门,他认为,不必向外驰求玄妙理论,也不必执着神通感应,只要“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以一句佛号作为“念佛法船”,就能在生死苦海中得度,当念佛功夫纯熟,达到“事一心不乱”(不贪着世间境界,不生烦恼)乃至“理一心不乱”(明了一心三观,彻悟真如),便能“花开见佛悟无生”,亲证如来境界,圆满“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相关问答FAQs
问:普通人如何理解如来境界?是否需要很高的修行才能契入?
答:净空法师开示,如来境界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众生本具的自性真心,普通人只需先建立“信”——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相信自性本具如来智慧;再发“愿”——切愿往生净土,亲证此境;持名”,以一句佛号收摄散乱心,不必追求玄妙境界,也不必执着神通感应,只要“真信切愿,老实念佛”,日久功深,自然能与佛相应,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念佛即是因,如来境界即是果,因行具足,果地自成。
问:念佛与契入如来境界的关系是什么?为何净宗强调持名念佛?
答:净空法师指出,念佛是“念自性佛”,即通过忆念佛的慈悲与智慧,唤醒自性本具的如来觉性,佛号是“无量觉”的名体,持名即是“以觉念觉”,能转迷为悟,净宗强调持名念佛,因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论根机利钝,只要肯念,皆能得益,念佛时,心系一句佛号,能伏住贪嗔痴等妄念,让真心显现;功夫纯熟时,达到“心佛不二”,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脱落,此时即是契入如来境界的现前受用,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念佛是契入如来境界的最稳当、最快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