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行持的菩萨,其修行实践究竟如何体现利他的核心要义?

行持的菩萨,是佛教修行体系中“悲智双运”的具象化存在,他们不同于仅停留于经论研习的学者,也不同于追求个人解脱的独觉行者,而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愿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六度四摄”,将慈悲与智慧融入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实践,行持的菩萨不是遥不可及的圣者,而是在烦恼中修清净心,在度生中圆满菩提的行者,他们的生命轨迹,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真实写照。

行持的菩萨

菩萨的行持,以“六度”为根本纲领,每一度都是对治烦恼、利益众生的具体方法,布施度,是对治贪欲的利他实践,不仅包括财物的给予(如贫困资助、灾难救援),更包含无畏布施(如安慰恐惧者、保护弱小)与法布施(如分享正知见、引导他人向善),持戒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自律,在家菩萨持五戒、十善,出家菩萨具足比丘戒、菩萨戒,通过戒律守护身口意,避免伤害众生,为修行奠定稳固基础,忍辱度,是对治嗔恚的修行,面对他人的误解、伤害或困境,如《维摩诘经》所言“当念过去忍辱之因,不现在前之果”,以耐心与包容化解对立,将逆境转为修行的资粮,精进度,是不懈断恶修善的勇猛,如《大智度论》所言“譬如钻火,未出相续,火势则灭”,菩萨在度生过程中,即使遭遇疲惫与退转,亦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力激励自己,持续精进,禅定度,是内心沉淀的修行,通过止观双运,培养专注与清明,不为外境所扰,在静定中开发智慧,以智慧照见实相,指导行持,般若度,是前五度的导向,如目引千军,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空有不二”的中道,既不执着于“行善”的相,也不废弃度生的行,在无住生心中圆满利他事业。

菩萨的行持,还需以“四摄”为度生方便,与众生建立善缘,布施摄,通过给予满足众生需求,使其亲近菩萨;爱语摄,以柔软、慈悲的语言鼓励众生,使其心生欢喜;利行摄,以符合众生利益的实际行动感化众生,使其信任菩萨;同事摄,与众生同甘共苦,在共事中引导其向善,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参,正是通过“同事”的方式学习菩萨行持,在现实生活中,行持的菩萨可以是父母的慈爱、师长的教诲、朋友的互助,甚至是陌生人的援手——只要出发点是“为利益众生”,行为符合慈悲与智慧,便是菩萨行的体现。

行持的菩萨并非没有烦恼,而是“烦恼即菩提”,他们在度生过程中不断净化自身:面对众生的愚痴,以智慧引导而非指责;面对众生的痛苦,以慈悲承担而非逃避;面对自身的局限,以精进忏悔而非懈怠,正如印光大师所言:“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深知因果不虚,因此在每一个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中谨慎护持,将“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而是令觉悟正道,解脱诸束缚”的精神,转化为自觉觉他的具体行动。

行持的菩萨

行持的菩萨,是“人间佛教”的践行者,他们不追求脱离世间的“出世”,而是在世间修“出离心”;不执着于个人解脱,而是在度生中完成“自利利他”的修行,他们的生命,如同一盏灯,不仅照亮自己的修行之路,也为众生带来温暖与希望,印证了“菩萨因中行六度,果上圆成三菩提”的真理。

FAQs

  1. 问:普通人如何践行菩萨行?是否需要放弃世俗生活?
    答:普通人践行菩萨行无需放弃世俗生活,核心是培养“利他心”与“智慧心”,在家庭中,以慈悲心对待家人,尽到责任;在工作中,以诚信服务他人,利益社会;在日常生活中,行小善(如帮助邻里、爱护环境),修慈悲(如不伤害众生、理解他人),便是菩萨行的开始,正如太虚大师所言“人间佛教”,即在“人间”修“菩萨道”,将佛法融入生活,不离世间而证菩提。

    行持的菩萨

  2. 问:行持菩萨道时遇到挫折或他人不理解怎么办?
    答:行持菩萨道本就是“难行能行”的过程,挫折与误解是修行资粮,以“忍辱波罗蜜”对治嗔心,将他人的误解视为“逆增上缘”,反思自身是否有不足;以“智慧”观照“因果”,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因暂时的困难退失初心,如《普门品》所言“念念不忘观世音”,菩萨可效仿观音菩萨的“寻声救苦”,在挫折中更坚定度生愿,以行动而非言语感化他人,久而久之,自会获得众生的理解与信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