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隆重举行了传授菩萨戒法会,作为净土宗祖庭,东林寺此次戒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千余信众参与,旨在为佛子们授持清净戒体,奠定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根基,法会以东林寺方丈大安法师为得戒和尚,联合多位资深戒师组成戒坛,严格遵循汉传佛教传统戒仪,融合净土宗特色,成为当年佛教界的重要事件。
戒坛设置与戒师团队
菩萨戒为大乘佛子“菩提心”的载体,戒坛的庄重性与戒师德行直接关系到戒体的清净,2015年东林寺菩萨戒坛设于大雄宝殿前的戒坛广场,坛城以彩缎、鲜花庄严,中央供奉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像,两侧悬挂“诸佛子应发菩提心”“受持净戒得大自在”等偈颂,戒师团队由大安法师担任得戒和尚,负责任授戒体;传印长老、明学长老等高僧担任尊证阿阇黎,印证戒法;净慧长老(已故)虽未能亲临,但以法语遥为加持,体现教界对戒法的重视,戒师团队均依《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菩萨戒论》为根本,确保授戒如法如律。
受戒流程:从“净坛”到“回向”的完整仪轨
法会为期三日,每日按“早课、戒科、晚课”次第展开,核心环节为“正授菩萨戒”,首日为“净坛”仪式,信众诵《大悲咒》《楞严咒》净坛,祈求龙天护法护持;戒师开示“戒为无上菩提本”,强调菩萨戒“自性清净”与“慈悲利他”的双重内涵,次日为“问遮难”,即审查受戒者资格:需确认已皈依三宝、忏悔业障(通过“三归依”“发露忏悔”仪轨),且无“五逆十重”等遮难罪,确保戒体堪能。
第三日进入“正授”环节,信众分班立于戒坛前,随引礼师依次礼佛、请师、发愿,大安法师以“白四羯磨”授戒,即通过“问遮难、白大众、问僧众、正授戒”四步,为信众授予“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止恶)、“摄善法戒”(修善)、“饶益有情戒”(利他),授戒过程中,信众至心持念“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并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法会尾声,全体回向法界众生,祈愿“戒香云遍法界,心光普照十方界”。
戒律核心:三聚净戒与菩萨行持
此次戒会授持以《梵网经菩萨戒》为根本,核心为“十重四十八轻戒”,十重戒为杀、盗、淫、妄、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为大乘戒律之根本,若犯即失菩萨戒体;四十八轻戒则涵盖日常行持,如不恭敬师长、不孝父母、见难不救等,需“轻垢忏悔”,东林寺特别强调“菩萨戒与净土法门”的结合:持戒为“因”,念佛为“果”,以戒护持正念,以念佛导归净土,所谓“持名待归,戒净则心净”,法会期间,大安法师每日开示“戒体与念佛的关系”,指出“持戒是念佛的助行,念佛是持戒的归宿”,鼓励信众将戒律精神融入生活,在“慈悲利他”中实践菩萨道。
法会意义与深远影响
2015年东林寺菩萨戒法会的举办,不仅为信众提供了如法受持菩萨戒的机会,更彰显了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祖庭“教观双美、解行并重”的宗风,通过此次戒会,千余佛子得清净戒体,成为“菩萨戒弟子”,在各自道场中护持正法、弘扬戒律;法会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让全球信众参与共修,扩大了大乘菩萨戒的影响力,正如大安法师所言:“菩萨戒不是束缚,而是解脱的铠甲;不是负担,而是慈悲的舟楫。”此次戒会以“持戒念佛”为核心,为现代佛教修行树立了“解行合一”的典范,推动了净土宗“戒定慧”三学的融合实践。
2015东林寺菩萨戒法会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时间 | 2015年12月(农历冬月) |
地点 | 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大雄宝殿前戒坛广场 |
得戒和尚 | 大安法师(东林寺方丈) |
尊证阿阇黎 | 传印长老、明学长老等 |
受戒人数 | 约1200人(含出家众、在家众) |
戒律依据 | 《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菩萨戒论》 |
核心仪轨 | 净坛、问遮难、白四羯磨、正授戒、发四弘誓愿、回向 |
特色 | 净土宗与菩萨戒结合,网络直播共修,强调“持戒念佛”的修行次第 |
FAQs
问:菩萨戒与声闻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菩萨戒与声闻戒在“发心”“对象”“内容”上有本质区别,声闻戒以“解脱生死”为发心,对象为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或在家众(优婆塞、优婆夷),核心为“摄律仪戒”,侧重止恶持身,如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条目细致规范出家生活;菩萨戒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发心,对象不限出家在家,核心为“三聚净戒”,不仅要求止恶,更强调“修善”与“利他”,如《梵网经》十重戒涵盖“自利”与“利他”,四十八轻戒涉及社会伦理、人际交往等,更契合大乘菩萨道的“积极利他”精神,声闻戒需“师师相授”(如比丘戒需十僧成就),菩萨戒则可“自誓受”(如《璎珞经》中“国王受戒”),体现了菩萨戒“普摄群机”的特质。
问:受持菩萨戒后若不慎破戒,是否需要重新受戒?如何如法忏悔?
答:菩萨戒中,“十重戒”为根本戒,若故意破犯(如杀生、偷盗五钱以上等),则失戒体,需重新受戒;若为“轻戒”(如不恭敬师长、说粗语等),未失戒体但属“轻垢”,需如法忏悔,忏悔的核心是“发露、止恶、对治、防护”:需在清净僧众前(或对佛像)发露破戒细节,至诚生惭愧心,发誓永不再犯,并通过“诵经、念佛、礼佛”等方式对治(如破“不妄语戒”则多诵《金刚经》),在日常中“防护心念”(如慎言、利他),东林寺提倡“持名忏悔”,即至诚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佛力加持清净业障,正如《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轮相忏悔”之法,通过“至心忏悔、称名念佛”,可令戒体恢复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