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道月法师是谁?其生平与弘法贡献简介中如何体现?

释道月法师,俗姓张,1953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一个普通农家家庭,自幼受祖母信佛影响,常随长辈寺院听经,对“慈悲”“因果”等理念心生向往,1972年,于泉州开元寺礼妙果法师剃度出家,法号“道月”,取“以月喻心,照破无明”之意,出家后,法师先后参学于福州鼓山涌泉寺、苏州灵岩山佛学院,系统研习《法华经》《楞严经》及净土宗经典,尤推崇印光大师“老实念佛”教诲,奠定了“禅净双修”的修行根基。

释道月法师简介

修行与弘法历程

1980年,闽南佛教复苏,道月法师回到泉州,在信众支持下于城郊创建净心念佛堂,初期仅三间瓦房,法师率众清苦修持,每日晨钟暮鼓,诵经持名,同时接待前来问法的信众,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宗旨,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结合,1995年,法师任福建省佛教协会理事,推动念佛堂扩建为集修行、教育、慈善于一体的“净心寺”,增设禅修班、佛学讲堂,吸引青年学子与都市修行者参与。

法师弘法注重“契理契机”:对根基深厚者,阐释禅宗“明心见性”之旨;对初机学人,提倡“持名念佛”为入门方便,他常言:“佛法如药,因病与药,不可执一。”2008年,法师牵头举办“佛教与现代社会”学术论坛,邀请海内外学者探讨佛教在生态保护、心理健康等领域的价值,推动佛教与现代文明的对话,2015年,其讲经录音《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被年轻信众称为“最接地气的法师”。

思想与慈善实践

道月法师的佛学思想以“融会禅净,回归本源”为核心,他认为禅宗“直指人心”与净土“往生净土”非对立而是统一:“禅为体,净为用;禅是悟门,净是行门,唯悟后起修,方能念佛成片;唯持名摄心,方契禅心本性。”在经典诠释上,他主张“以经解经”,反对玄虚附会,强调“佛法在行门”,注重将智慧转化为利他行动。

释道月法师简介

慈善是法师弘法的重要实践,1998年起,设立“净心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超千名;每逢春节,组织义工慰问孤寡老人,发放米油棉被;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法师带头捐款50万元,并协调寺院物资驰援武汉,他常说:“慈善不是施舍,是唤醒众生心中的慈悲,与佛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应。”

社会影响与传承

数十年弘法中,道月法师以“朴实无华、知行合一”的风格赢得广泛尊重,净心寺现已成为闽南地区重要修行基地,每年举办“禅七”“佛七”共修,培养僧才与居士百余人,2018年,法师获“福建省佛教界公益慈善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其主编的《当代佛教修行实践指南》出版,系统归纳“禅净双修”的现代方法论,虽年近七旬,法师仍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常言:“只要众生需要,我会一直站在讲台上。”

释道月法师生平年表

年份 事件概要
1953年 出生于福建泉州惠安县农家,俗姓张。
1972年 于泉州开元寺礼妙果法师剃度出家,法号道月。
1975年 受具足戒后,赴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学习。
1980年 返闽南创建净心念佛堂(后扩建为净心寺)。
1995年 任福建省佛教协会理事,倡导“禅净双修”弘法模式。
2008年 主办“佛教与现代社会”学术论坛,推动佛教文化对话。
2015年 《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等讲经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
2020年 捐款捐物支援抗疫,获“佛教界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2023年 主编《当代佛教修行实践指南》出版,归纳现代修行体系。

相关问答FAQs

问:释道月法师为何特别强调“禅净双修”?
答:法师认为禅宗与净土宗在佛教根本义理上圆融无碍,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众生本具佛性,是“悟门”;净土宗“持名念佛”以信愿为导,以持名为行,是“行门”,现代人根机杂、心力散,单纯禅修易落空谈,单纯念佛易执相,禅净双修既能通过禅修培养定力、契悟自性,又能以念佛为方便摄心不散,二者相辅相成,是契合当代根机的修行路径,正如法师所言:“禅如目,净如足,有目无足不行,有足无目不见。”

释道月法师简介

问:释道月法师的弘法活动对当代年轻人有哪些吸引力?
答:法师弘法有三个特点契合年轻人需求:一是“通俗化表达”,将深奥佛法转化为生活智慧,如用“手机充电”比喻“念佛充电”,用“情绪管理”关联“禅修观心”,让年轻人易理解;二是“场景化实践”,在寺院开设“都市禅修营”“职场佛法沙龙”,将修行融入工作、家庭场景;三是“数字化传播”,通过短视频、直播讲经,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传递佛法,打破“佛教=古老”的刻板印象,许多年轻人反馈:“法师的讲经让我明白,佛法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解决生活困惑的智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