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民国志西法师是谁?他的生平与佛教贡献有何特别之处?

志西法师(1882-1947),俗姓黄,名慧中,字西明,号志西,福建闽侯人,是民国时期佛教界重要的弘法者、教育家与佛学研究者,他的一生以“兴教救世”为己任,在动荡的时局中,以佛学为根基,以教育为纽带,推动了近代佛教的复兴与本土化发展,对后世僧伽教育与弘法事业影响深远。

民国志西法师

志西法师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岁那年,他因目睹世道纷乱、民生凋敝,毅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师从观本法师,观本法师为清末民初著名高僧,精研经律,尤重禅净融合,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志西法师的佛学取向,出家后,志西法师潜心修习《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同时兼习儒家典籍,形成“以儒释佛、佛世双修”的独特品格,他常言:“佛法不离世间觉,世间不离佛法,二者本为一体。”这种理念成为他日后弘法、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为求深造,志西法师于1912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大谷大学研习佛教哲学与印度哲学,当时正值明治维新后日本佛教的现代化转型期,他系统学习了西方哲学与近代教育理念,同时深入考察日本佛教的寺院管理、僧伽教育模式,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传统佛教若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契理契机”——既要坚守佛法核心义理,又要革新教育方式与弘法手段,1915年回国后,他拒绝了上海、南京等地名刹的邀请,选择回到福建,投身于本土佛教教育事业。

在弘法实践中,志西法师始终将“培养僧才”视为核心任务,1920年,他联合闽南地区高僧,在厦门创办“闽南佛学研究社”(后更名为“闽南佛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借鉴近代教育体制,革新课程设置,除传统佛经课程外,增设国文、英文、哲学、逻辑学、教育学等科目,强调“解行并重、知行合一”,他亲自讲授《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经典,要求学生不仅要“通经教”,更要“修定慧”,将佛法智慧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他的主持下,闽南佛学院培养出太虚大师弟子大醒、芝峰等一批杰出僧才,成为民国时期南方佛教教育的重镇。

民国志西法师

除教育外,志西法师的弘法活动遍及大江南北,他主张“禅净双修,以净为归”,认为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最适合现代人的根机,他常在各地举办佛七法会,以通俗易懂的开导,引导信众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他重视佛学经典的现代化诠释,著有《佛法导论》《净土法门要义》《禅学入门》等书,将深奥的佛理融入现实生活,例如在《佛法与人生》中,他以“生老病死”为切入点,阐释佛法对生命意义的解答,深受普通信众欢迎,他还积极投身社会慈善,在福建、浙江等地创办“佛教慈幼院”“难民收容所”,战时组织僧俗救护队,践行“菩萨道”精神。

志西法师的弘法思想,核心在于“佛教的现代化与人间化”,他认为,佛教不应局限于寺院,而应走入社会,解决现实问题,他提出“以佛学改造人心,以教育净化社会”的理念,主张僧人既要“住持佛法”,也要“服务众生”,这一思想与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理念一脉相承,推动了民国佛教从“出世”向“入世”的转型。

以下是志西法师主要弘法与教育活动年表:

民国志西法师

时间 事件 地点 与贡献
1912-1915 赴日本留学 东京 研习佛教哲学与近代教育理念
1920 创办闽南佛学研究社 福建厦门 革新僧伽教育,培养近代僧才
1925-1930 主持南普陀寺佛七法会 福建厦门 弘扬净土法门,引导信众修行
1932 创办佛教慈幼院 福建泉州 收容孤儿,提供教育与生活保障
1937-1945 组织佛教救护队 浙江、福建 战时救助难民,践行菩萨道精神
1940-1947 著述《佛法导论》《净土法门要义》 福建泉州 诠释佛学经典,推动佛教现代化传播

相关问答FAQs

问:志西法师的“佛世双修”理念具体指什么?对现代佛教有何启示?
答:“佛世双修”是志西法师的核心思想,即“修佛心”与“行世事”相结合,他认为,佛教徒既要通过持戒、禅定、智慧等修行,净化内心、体悟佛法真理(修佛心);也要将修行所得应用于社会,以慈悲心服务众生、解决现实问题(行世事),这一理念对现代佛教的启示在于:佛教不应脱离社会,而应积极介入社会公益、教育、环保等领域,通过“人间佛教”的实践,让佛法真正成为改善社会、净化人心的力量,现代佛教界开展的慈善助学、临终关怀、心理疏导等事业,正是“佛世双修”理念的当代延续。

问:志西法师在闽南佛学院的教育改革有哪些特点?这些改革对当代僧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答:志西法师在闽南佛学院的教育改革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课程现代化”,在传统佛经课程外增设国文、英文、哲学、教育学等科目,培养僧人的综合素养;二是“教学方法革新”,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避免死记硬背;三是“实践导向”,要求学生参与寺院管理、社会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弘法能力,这些改革对当代僧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僧教育既要坚守佛学核心,也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知识与技能;既要注重“解门”(理论学习),也要强化“行门”(实践修行),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担当弘法重任的“智行双优”僧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