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耀辉法师讲法

耀辉法师在讲法时始终强调,佛法的核心在于“明心见性”,修行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中观照自心,将佛理融入生活,他以“般若为导,慈悲为本”为宗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义理,让听众既能领悟佛法智慧,又能找到实修的入手处,法师常说:“佛法不是知识,而是生命的觉醒;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对。”以下从佛法的核心义理、修行实践方法及现代生活启示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耀辉法师的讲法精髓。

耀辉法师讲法

佛法的核心义理:慈悲与智慧的圆融

耀辉法师指出,佛法的根本是“悲智双运”——慈悲与智慧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对特定对象的偏爱,而是对一切众生感同身受的关怀,这种慈悲建立在“缘起性空”的智慧之上,法师以“水月镜花”比喻世间万法:一切现象如水中月、镜中花,看似实有,实则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了知这一点,便能破除对“我”的执着,减少贪嗔痴烦恼。

法师常以“花开见佛悟无生”开示众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当我们不被外境所转,观照自心的清净本性,当下便是觉悟,面对他人的误解,若能以“众生皆在烦恼中,何妨多一分包容”的心态回应,便是慈悲的实践;若能进一步观照“误解本身也是缘起,没有实体”,便是智慧的体现,慈悲与智慧相辅相成,慈悲 without 智慧易成滥情,智慧 without 慈悲易落空谈,唯有二者圆融,才能真正利益自他。

修行的实践方法:从持戒到生活的观照

耀辉法师强调,修行需“解行并重”,既要理解佛法义理,更要落实到日常行为中,他将修行分为“根本修持”与“生活应用”两部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二者结合才能道业精进。

(一)根本修持:戒定慧三学

法师将“戒定慧”三学比作三根支柱,缺一则修行不稳。是“防非止恶”,如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仅是行为约束,更是培养慈悲与定力的基础,法师说:“持戒不是束缚,而是保护——保护我们不造恶业,让内心安宁。”是“摄心一处”,通过修习止观(如数息观、观呼吸),让散乱的心逐渐专注,法师常引导听众:“工作时全神贯注,吃饭时细嚼慢咽,走路时觉知脚步,这都是修定。”是“破除无明”,通过闻思经教、观照自心,了知缘起性空,最终证得“无我”智慧。

(二)生活应用:烦恼即菩提的转化

法师特别强调“生活即道场”,烦恼是修行的最好对境,他以“六度”为纲,说明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耀辉法师讲法

  • 布施:不仅是财物布施,更有法布施(分享佛法)、无畏布施(给予他人安全感),一句鼓励的话、一次耐心的倾听,都是布施。
  • 忍辱:面对逆境时,不抱怨、不对抗,观照“逆境是消业障的机会”,将嗔心转为感恩,法师举例:“被人辱骂时,想‘他帮我消业障,我该感谢他’,心就安了。”
  • 精进:不是盲目忙碌,而是“日日是好日”,保持对修行的持续用心,哪怕每天念一句佛号、观一次呼吸,都是精进。
  • 禅定:在忙碌中保持觉知,如“行禅”时觉知脚与地面的接触,“坐禅”时观照呼吸的出入,让心在当下安定。
  • 般若:在做事时不执着结果,如“吃饭时不执着味道,工作时执着成绩”,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态面对一切。

为帮助听众更清晰理解修行的次第,法师曾用表格对比“烦恼”与“对治方法”:

烦恼类型 表现形式 对治方法 修行要点
贪欲 对财物、美色、名利过度追求 布施、观无常 想想“万带不来,唯业随身”,减少占有欲
嗔恨 对他人、逆境产生愤怒、怨恨 忍辱、修慈悲 换位思考“他或许也有苦衷”,观照嗔心自性空
愚痴 对因果、真理迷惑,颠倒妄想 闻思经教、观缘起 学习佛法,了知“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我执 过度强调“我”,以自我为中心 观无我、修平等心 思考“我是由色受想行识和合,没有实体的我”

佛法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安顿身心,照亮前路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却感到焦虑、迷茫,耀辉法师指出,佛法能为现代人提供“心灵的解药”,帮助我们在复杂中保持简单,在浮躁中守住安定。

关于家庭关系,法师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夫妻之间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指责;父母与子女之间多一分尊重,少一分控制,便是“慈悲”的实践,孩子犯错时,不急于批评,而是问“你现在感觉怎样”,便是“同理心”的修行。

关于职场压力,法师引导听众:“将工作视为道场,同事是修行助缘。”面对竞争,不攀比、不嫉妒,而是随缘尽力,问心无愧;面对加班,不抱怨,而是想“这是积累福报的机会”,便能在工作中修“精进”与“安忍”。

关于生死焦虑,法师以“一期一祈”比喻生命:“人生如花开花落,有生必有灭,明白了‘生死本是大事,却也不可怕’,便能活好当下。”他鼓励人们“念死则生大勇”,因为知道生命有限,才会珍惜每一刻,做有意义的事。

耀辉法师讲法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工作繁忙,如何抽出时间修行?
A:耀辉法师开示:“修行不在时间长短,而在用心程度,每天早起10分钟静坐,睡前5分钟观呼吸,或是通勤时默念一句佛号,都是修行,关键是‘把修行融入生活’——工作时全神贯注是修定,吃饭时细嚼慢咽是修观,与人相处时包容理解是修慈悲,哪怕只有一分钟,只要心在道上,就是真修行。”

Q2:遇到逆境时,如何用佛法调伏心态?
A:法师建议分三步:第一步“接纳”,告诉自己“逆境是人生的常态,逃避只会更苦”;第二步“观照”,观察逆境生起的因缘(是否因自己过去的行为?是否是众共业?),不执着“为什么是我”;第三步“转化”,将逆境视为消业障、修忍辱的机会,比如生病时想“这是在偿还过去的业债,病痛过去,业障减轻了”,便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心态转了,逆境便成了修行的资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