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弘恩法师讲解

弘恩法师在讲解佛法修行时,常强调“修行不是远离尘世,而是在烟火人间中炼心”,他指出,佛法并非高高在上的玄理,而是解决现实烦恼的智慧,日常的行住坐卧、待人接物,皆是修行的道场,以下结合弘恩法师的开示,从修行本质、日常实践、障碍对治三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弘恩法师讲解

修行的本质:心性的调伏,而非形式的执着

弘恩法师常说:“心为修行之本,外相皆为助缘。”很多人认为修行必须吃素、打坐、诵经,这些形式固然重要,但若忽略了心的调伏,便如同“以手指月,指非月也”,他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例,说明修行的核心是“不执着”——面对顺境不贪恋,逆境不嗔恨,在一切境缘中保持心的清明。

法师指出,凡夫的烦恼源于“我执”,认为“我”是恒常不变的,于是对名利、情感、顺逆境生起强烈贪爱,而修行的过程,便是通过观照“无我”的道理,逐渐打破这种执着,当感到愤怒时,若能观照“愤怒的生起是因缘和合,没有一个实体的‘我’在愤怒”,烦恼便会自然减轻,他强调:“修行不是消灭烦恼,而是不被烦恼牵着走,像波浪虽起,而海水本体不动。”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在事上炼,在心上修

弘恩法师认为,日常生活是最好的道场,以下是几种具体的修行方法,可结合表格理解:

行住坐卧皆修行:培养“当下觉照”

法师提倡“生活禅”,即把修行融入日常的每个细节,比如吃饭时,专注食物的色香味,不分别好坏,这是“食存五观”(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工作时,全神贯注,不散乱、不昏沉,这是“制心一处”;走路时,觉知脚步的起落,感受与大地接触的踏实,这是“活在当下”。

弘恩法师讲解

日常场景 修行方法 关键心念
用餐 细嚼慢咽,不挑拣 感恩食物来之不易,观“食不净”
工作 专注当下,不急躁 “借事炼心”,工作即修行
待人接物 善语利行,不评判 “众生皆是未来佛”,修慈悲心
独处时 观照念头,不跟随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待人接物修“六度”:在关系中转化自我

弘恩法师特别强调“菩萨道”的修行,即在利益他人中圆满自己,他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为例,说明如何在日常中实践:

  • 布施:不仅是财物布施,更是“法布施”(分享智慧)、“无畏布施”(给予他人安全感),一句鼓励的话、一次耐心的倾听,都是布施。
  • 忍辱:不是消极忍受,而是“观缘起”——明白他人的伤害源于自身的烦恼,从而生起慈悲,法师举例:“若被人骂,想‘他正在被烦恼折磨’,而非‘他在攻击我’,嗔心自然息。”
  • 精进:不是盲目努力,而是“恒时善护念”,时时刻刻保持觉照,不纵容烦恼。

面对顺逆修“随缘”:在境界中炼心

弘恩法师说:“顺境是增上缘,逆境是逆增上缘。”遇到好事时,不执着“我得到了什么”,而是观“无常”,明白一切终将过去;遇到坏事时,不抱怨“为什么是我”,而是想“这是消业障的机会,让我学会放下”,他以《菜根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为例,说明“随缘不是消极,而是认清因缘后的积极面对”。

修行中的障碍与对治:烦恼即菩提

弘恩法师指出,修行路上常见“散乱、昏沉、怀疑、退转”等障碍,这些都是“增上缘”,关键在于如何对治:

障碍类型 表现 对治方法
散乱 心念攀缘,无法专注 数息观(数呼吸)、持咒(如念佛号)
昏沉 无力、昏沉,打瞌睡 振精神、思维无常(如“生命短暂,当勤精进”)
怀疑 怀疑佛法、怀疑自己 多闻思(读经论)、亲近善知识
退转 遇挫折想放弃 思维“轮回苦”,发菩提心(为度众生而修行)

法师特别强调:“障碍不是修行的敌人,而是修行的‘助行员’,比如散乱时,正是练习‘收心’的机会;嗔心生起时,正是修‘慈悲’的时机。”他以六祖慧能“烦恼即菩提”为例,说明“烦恼与菩提一体两面,转烦恼的智慧,就是菩提”。

弘恩法师讲解

弘恩法师的开示始终围绕“平常心是道”,他告诉我们:修行不是远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保持觉照;不是追求奇特体验,而是解决现实烦恼,当我们能在吃饭时感恩,工作时专注,待人时慈悲,逆境时从容,便是真正的修行,正如法师所说:“心若安好,处处是道场;心若迷失,何处皆牢笼。”

相关问答FAQs

Q1:日常忙碌,如何保证修行时间?
弘恩法师答:“修行不在时间长短,而在‘用心’,哪怕每天五分钟,静坐观呼吸,或睡前反思今日言行,都是修行,关键是‘不失念’——工作时专注工作,陪伴家人时全心陪伴,把每个当下都当作修行,若因‘忙’而忽略觉照,即便闭关十年,也未必得利。”

Q2:如何判断自己的修行是否有进步?
弘恩法师答:“不看外在形式,而看内心烦恼是否减轻,过去容易因小事生气,现在能观照嗔心的生灭;过去执着他人评价,现在能更接纳自己;过去只关心自己,现在开始关心他人,若烦恼减少、慈悲心增长,便是进步。‘不执着’也是标准——若修行后更执着‘我修行得很好’,反而落入了‘我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