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传喜法师加行指什么?修行基础如何修持?

在修行之路上,加行如同建筑的基石,若无坚实的地基,纵有宏伟的蓝图亦难落地,传喜法师常开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行能证,而加行便是连接信与行的桥梁,是凡夫走向觉悟的必经阶梯。”他强调,加行并非机械的仪式重复,而是以智慧为导、以慈悲为怀的身心调伏过程,旨在破除我执、积累资粮、稳固道心,为后续的实修奠定不可动摇的基础,以下从加行的内涵、核心内容、实修次第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结合传喜法师的开示展开详细说明。

传喜法师加行

加行的内涵:为何修行需从“加行”入手?

“加行”意为“前行准备”,在佛教修行体系中,特指为进入正行(如禅定、般若等核心修持)前必须完成的基础功夫,传喜法师指出,凡夫无始劫以来被烦恼习气束缚,心如野马,意如猿猴,若直接高谈“明心见性”“即生成佛”,犹如孩童未学走便想跑,极易落入狂慧或懈怠,加行的核心作用,是通过系统的修学完成三调:调心——降伏散乱,令心堪能;调身——顺应因果,积累福报;调见——树立正知见,远离歧途。

他常以“春耕秋收”比喻:“加行如同春耕,需先翻土(忏悔业障)、施肥(积累资粮)、选种(发菩提心),秋收(成就佛果)才有希望。”若忽略加行,修行易成“空中楼阁”,或因业障现前而退转,或因福慧不足而障碍重重,加行不是“可有可无”的铺垫,而是贯穿修行始终的“净化工程”,需以“初学者”的谦卑心,逐次深入践行。

传喜法师开示的加行核心内容

传喜法师结合汉传佛教传统与当代众生的根机,将加行归纳为“四加行”的扩展体系,涵盖发心、忏悔、积资、亲近善知识四大核心,每一部分皆需“解行并进”,既理解法义,更落实于日常。

(一)发心:修行的“方向盘”——以菩提心为根本

“一切佛法皆从菩提心出,若无菩提心,修持如焦芽败种。”传喜法师强调,加行的首要任务是确立“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这是区分正修与外道的根本界限,他开示,菩提心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通过思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四弘誓愿,生起“自他交换”的慈悲;行菩提心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将菩提心落实于每一个起心动念。

具体修持中,他建议每日晨起先诵《菩提心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并观想:“愿我所有修持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究竟成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菩提心从“概念”转化为“生命本能”,使修行始终不偏离“利他”的轨道。

(二)忏悔:净化心灵的“洗涤剂”——以四力忏悔对治业障

“业障如厚重的云,遮蔽本具的智慧光明;忏悔如清风,能驱云见日。”传喜法师指出,凡夫从无始劫来所造身、口、意业,如同一面布满污垢的镜子,需通过“四力忏悔”擦拭干净:一是“依止力”(对三宝的信心),二是“破恶力”(深重忏悔罪业),三是“恢复力”(发誓不再造),四是“对治力”(通过诵经、持咒、拜忏等方式对治)。

传喜法师加行

他特别提倡“金刚萨埵忏悔法”与“拜八十八佛”相结合:每日抽出固定时间,观想金刚萨埵佛放光融入自身,消除业障;同时至诚礼拜八十八佛,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他强调,忏悔不是“求佛赦免”,而是“主动承担”——认识到“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通过忏悔转变心行,让未来不再造恶,正如他所说:“忏悔的终点,是‘不二’的智慧——明白罪性本空,而因果不虚,从而从根源上止恶。”

(三)积资:积累福慧的“粮仓”——以六度万行汇聚资粮

“福报如灯,智慧如光,无灯则光不显,无光则灯无用。”传喜法师将“积资净障”视为加行的“双轮”,积资”即通过布施、持戒、供养等方式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他开示,资粮分“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前者通过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积累,后者通过闻思修智慧开启,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在具体修持上,他鼓励“随分用力”:哪怕每天布施一粒米、一句温暖的话,或持守一条戒律(如不杀生、不妄语),长期坚持便能汇聚成海,他特别提醒:“积资的关键是‘无我’——若执着‘我做了布施’‘我持了戒’,便落入人我执,功德反而变成‘有漏福报’,应观照‘施者、受者、施物’皆不可得,三轮体空,功德才能‘清净圆满’。”

(四)亲近善知识:修行的“指南针”——以依止成就道心

“善知识是修行的‘导航者’,能帮我们避开歧路,直指觉岸。”传喜法师引用《华严经》“善知识者,如大地,能生长一切善法”,强调亲近善知识是加行中“最胜方便”,他开示,善需具备“德相”(戒定慧具足)与“悲心”(慈悲摄受众生),而弟子需以“三门清净”(身礼拜、口赞叹、意随顺)依止,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视师如佛,念师恩德”。

他告诫大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需以‘智慧眼’辨别善知识——是否依法不依人?是否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而非被神通、名闻利养所迷惑。”亲近善知识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如理思维,如教行持”,将善知识的教言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日常生活中检验修行境界。

加行的实修次第与日常融入

传喜法师强调,加行需“次第第修,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以下为结合其开示归纳的日常实修框架:

传喜法师加行

阶段 核心目标 每日修持内容 注意事项
第1月 立发心、知因果 晨起诵菩提心偈,思维暇满难得;晚课回顾当日身口意,记录善念恶念 避免口是心非,从“小善”做起(如不发脾气、主动助人)
第2-3月 重忏悔、净业障 每日拜八十八佛21遍,念金刚萨埵心咒108遍;对众生修“慈悲观”,原谅伤害自己的人 忏悔后不重复旧业,遇到境界时观“此是业障,需更精进”
第4-6月 勤积资、学六度 随力布施(时间、金钱、善语);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每日闻法1小时 不执着“功德相”,布施时不求回报,持戒时不自以为“修行优越”
第7月起 依善知识、定道心 每周参加共修,向善知识请法;将六度融入生活(工作中忍辱、家庭中慈悲、待人中布施) 遇到逆缘时“不退转”,忆念“善知识教言”,视障碍为“修行增上缘”

加行修行的常见误区

传喜法师在开示中常提醒大众,避免以下误区:

  1. “加行是初学者的事,我已修行多年,无需再修”:实则是“初发心者修加行,久修行者更需加行”——即使证得初果,仍有“习气未尽”,需通过加行持续净化。
  2. “追求形式,忽略心行”:如拜佛时数数量却心不在焉,诵经时念文字不解义理,此为“有相无益”,需以“专注、虔诚”之心修持。
  3. “急于求成,跳过次第”:有人跳过忏悔直接修禅定,易得“邪定”或着魔,须知“净业之后方生定,定后发慧”是必然次第。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普通人工作繁忙,如何平衡加行修行与日常生活?
传喜法师开示:“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念’,若能在工作中保持‘正念’(如说话时不妄语、做事时不贪嗔),在家庭中践行‘慈悲’(如对父母孝顺、对伴侣包容),这就是最好的加行,每日固定15分钟至30分钟(如晨起诵经、晚课忏悔),长期坚持便能‘积少成多’,关键不是‘时间长短’,而是‘是否用心’——哪怕只念一句佛号,若能‘念念分明’,功德亦不可思议。”

问题2:加行修行中遇到懈怠、提不起心力怎么办?
传喜法师建议:“懈怠是修行路上的‘常态’,需以‘三对治’对治:一‘思维暇满难得’——观想‘得人身如盲龟值木轭’,今生得遇佛法,若不精进,来世或堕恶道,后悔莫及;二‘观修苦谛’——思维轮回之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生起‘出离心’;三‘亲近善友’——与精进道友共修,或听闻善知识开示,从他人修行中得鼓舞。‘降低期待’——不求‘一日千里’,但求‘日日进步’,哪怕今天比昨天多念一句咒、多拜一拜佛,也是成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