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宗法师于2023年秋日安详示寂,世寿八十又二,僧腊六十三载,作为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法师以禅心照世、悲智度人的一生,在汉传佛教传承与现代社会弘法中留下深远印记。
法师俗姓王,1941年生于江苏苏州书香世家,幼年受祖母影响接触佛法,18岁于苏州寒山寺依止静安法师剃度,1956年入中国佛学院师资班学习,亲近圆瑛、太虚等大德,深研《楞严》《华严》诸经,尤契禅宗心要,1966年前后,法师曾于江南乡间隐居劳作,期间坚持早晚课诵,以“农禅并重”涵养心性,常谓“磨难即修行,尘劳即道场”,改革开放后,法师参与寒山寺修复工作,1983年起出任监院,推动寺院恢复宗教活动,创办寒山学院,培养青年僧才,提出“以文化弘法,以教育兴教”的理念。
数十年间,法师弘法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更远赴东南亚、欧美传播中华佛教文化,他主张“禅净融通”,倡导“生活禅”,将禅修融入日常,鼓励信众“在尽责中修心,在奉献中悟道”,2000年后,法师主持编纂《寒山寺文化丛书》,整理出版《禅门日用录》等典籍,并推动成立“中韩日佛教文化交流会”,促进三国佛教界对话,其开示深入浅出,常以“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公案接引后学,强调“心平世界平,心和众生和”,深受广大信众爱戴。
法师一生简朴,坚持“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虽年逾古稀,仍每日讲经、接待信众、指导寺院建设,2018年,法师退居静养,仍心系弘法事业,嘱托弟子“续佛慧命,莫忘初心”,2023年10月23日凌晨,法师于寒山寺丈室安详示寂,临终前默诵“阿弥陀佛”,面容慈和,如入禅定,消息传开,四众弟子、佛教界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悼,中国佛教协会发来唁电,称法师“为佛教事业奉献毕生,堪称一代人天师范”。
为纪念法师弘法精神,寒山寺拟设立“悟宗法师文化教育基金”,用于支持佛教教育、文化研究与公益慈善;其讲经开示集《禅心照尘》也将于年内整理出版,法师的示寂,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但其“悲智双运、解行并重”的教诲,将继续指引后学在新时代传承佛法、利益众生。
悟宗法师弘法历程简表
时间阶段 | 主要弘法活动 | 贡献与影响 |
---|---|---|
1956-1966年 | 中国佛学院学习,参学各大丛林,研习经教 | 打下坚实佛学基础,形成禅教融合理念 |
1983-2000年 | 出任寒山寺监院,恢复寺院,创办寒山学院 | 培养首批青年僧才,推动寒山寺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 |
2000-2018年 | 编纂佛教典籍,创办《寒山文化》期刊,推动国际佛教交流 | 促进佛教文化传播,提升汉传佛教国际影响力 |
2018-2023年 | 退居静养,整理开示,指导后学 | 以身垂范,留下丰富精神遗产,影响无数信众 |
FAQs
问:悟宗法师倡导的“生活禅”具体指什么?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答:“生活禅”是悟宗法师弘法的重要理念,核心是“将禅修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践行禅心”,法师认为,不必刻意远离尘世,而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照——工作时专注尽责,待人时慈悲包容,遇事时随缘不变,对现代人而言,“生活禅”提供了一种平衡生活与心灵的方式:它既不要求逃避现实,也不让人陷入功利焦虑,而是通过“活在当下”的修行,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责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最终实现“心灵环保”与“生命觉醒”。
问:悟宗法师圆寂后,寒山寺将如何延续他的弘法精神?
答:为延续悟宗法师的弘法精神,寒山寺已规划三项举措:一是设立“悟宗法师文化教育基金”,用于资助青年僧才留学、举办佛教文化论坛及出版法师遗著;二是定期举办“生活禅修行营”,将法师“在生活中修行”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课程,面向信众开放;三是修缮法师曾居住的“禅观居”,作为“禅修体验中心”,让更多人通过体验法师当年的修行环境,感受“平常心是道”的智慧,寒山寺还将整理法师的开示视频,建立线上弘法平台,让法师的教诲跨越时空,继续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