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思想家,他以“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其西行壮举不仅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里程碑,关于玄奘法师取经耗时多久,需从其西行出发、东归返回的时间节点及途中经历分阶段梳理,方能清晰还原这段长达十七载的求法之旅。
西行取经的背景与出发时间
玄奘法师所处的时代,正值唐朝初年(唐太宗贞观年间),自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虽已数百年,但译经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早期译经多由西域僧人主导,语言转译多次导致经文失真;不同流派对教义的理解存在差异,尤其关于“法相唯识”的核心经典缺失,玄奘法师在游学各地时,深感“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而当时中国佛教“师说纷纭,南北异趣”,遂立下“必使如来之言,究理尽妙,使中华含识,俱禀新学”的宏愿,决心西行天竺求取原始佛经,亲从戒贤法师学习瑜伽行派学说。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法师向朝廷申请西行取经,但因初唐时期边境不稳,朝廷禁止百姓出境,未获批准,但他并未放弃,暗中跟随商人队伍从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一路昼伏夜出,避开官府盘查,至瓜州(今甘肃安西)时,因朝廷通缉令已至,当地州吏李昌敬佩其决心,私下撕毁文书,并为其指引道路,玄奘法师骑一匹瘦马,偷渡玉门关,穿越五烽(汉代长城烽燧),进入莫贺延碛(今甘肃瓜州至新疆哈密间的沙漠),正式踏上西行之路,此为贞观三年(629年),成为其取经之旅的起点。
西域至天竺的艰难跋涉:耗时约6年
从玉门关到天竺,需穿越西域十六国及中亚地区,途中既要应对自然环境的险恶,又要克服语言障碍、政治阻隔,甚至面临生命危险,这一阶段历时约6年,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西域诸国:约2年(629-631年)
玄奘法师穿越莫贺延碛时,遭遇“四顾茫然,人鸟俱绝”的绝境,不慎水囊倾覆,五日四夜未进滴水,几度晕厥,凭借“宁可向西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信念坚持前行,最终走出沙漠,抵达伊吾(今新疆哈密),此后,他经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地,每到一国皆宣讲佛法,赢得当地王公贵族的敬重。
在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对其礼遇有加,不仅与其结为兄弟,更“施法衣三十具,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并派遣数十名士卒、随从护送,致书西突厥叶护可汗,请其予以便利,在龟兹,玄奘法师参与了一场佛学辩论会,以“瑜伽师地论”驳斥外道论师,声名远播,此后,他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岭冰川),经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到达素叶城(今哈萨克斯坦楚城),受到西突厥叶护可汗的接待,继续西行至中亚的货利习弥罗(今阿富汗昆都士)、迦毕试(今阿富汗贝格拉姆),最终于贞观六年(632年)抵达天竺边境。
天竺游学:约4年(632-636年)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住持戒贤法师是瑜伽行派的权威,已百余岁高龄,因梦见“东土有僧来学”而收徒讲法,玄奘法师抵达后,拜戒贤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等经典,历时5年(实际学习约3年,因途中曾游历其他地区),在那烂陀寺,他“经五年,不缺寸晷”,深得戒贤法师赏识,被称为“三藏法师”(通晓经、律、论三藏的高僧)。
除学习外,玄奘法师还游历天竺全境,足迹遍布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考察佛教圣地,搜集佛经,他曾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主持一场无遮大会(佛教最高规模的学术辩论会),邀请十八国国王、三千学者参与,他以《会宗论》《制恶见论》阐述教义,任人问难,却“无一人能破一语”,声名达到顶峰,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
东归返程:耗时约5年(639-644年)
贞观十二年(638年),玄奘法师携带657部梵文佛经,从那烂陀寺辞别戒贤法师,踏上东归之路,此时的他,已是天竺佛教界的领袖,但心系故土,决心将真经带回中国,返程路线与去时不同,他取道北印度,翻越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经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于贞观十六年(642年)抵达敦煌附近的沙州(今甘肃敦煌)。
此时唐朝已与西域诸国关系缓和,玄奘法师的东归消息传至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大喜,立即派遣官员迎候,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史载“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百姓焚香散花,夹道欢迎,场面空前,从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到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共计17年。
取经成果与后续影响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不仅带回了657部梵文佛经,更通过亲身游历,将天竺的地理、文化、宗教、风俗记录下来,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归国后,他组织译场,历时19年翻译佛经75部,共计1335卷,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他创立的法相唯识宗,成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为更直观展示玄奘法师取经各阶段的时间分配,以下为简明表格:
阶段 | 时间段 | 主要行程/事件 | 耗时 |
---|---|---|---|
从长安至西域 | 629-631年 | 经凉州、高昌、龟兹等地,穿越莫贺延碛、凌山,抵达中亚 | 约2年 |
天竺游学 | 631-636年 | 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游历天竺诸国,主持曲女城无遮大会 | 约5年 |
东归返程 | 636-645年 | 从天竺北归,经帕米尔高原、疏勒、于阗,返回长安 | 约9年 |
总计 | 629-645年 | 从出发到返回,历经长安至西域、天竺游学、东归返程三个阶段 | 17年 |
相关问答FAQs
Q1:玄奘法师取经为何耗时17年,比《西游记》中描述的“九九八十一难”更久?
A:《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对玄奘取经进行了艺术加工,将历史事件神化,如加入孙悟空、猪八戒等虚构角色,并将路途压缩为“十四年”(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出发至贞观二十七年返回),但历史上,玄奘法师西行并非一帆风顺:初年需偷渡出境,穿越沙漠、雪山时遭遇生死考验;在天竺需游学考察、参与辩论,耗时更久;东归时因唐朝与西域关系变化,又绕道多地,他并非单纯“取经”,还肩负文化交流、地理考察的使命,因此实际耗时17年,远超小说的文学化处理。
Q2:玄奘法师取经的17年中,哪一阶段最为艰难?
A:从自然环境与心理压力看,穿越西域沙漠(莫贺延碛)和翻越帕米尔高原最为艰难,莫贺延碛“长八百里,沙河阻路,无水草,多热风,遇人皆死”,玄奘法师曾在此五日四夜无水,几乎脱水而亡,靠“默念观音菩萨”坚持;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他“乘危履险,经雪逾沙”,随从冻死、物资丢失,却始终未放弃求法初心,从精神层面看,在那烂陀寺学习时,戒贤法师要求他“遍览三藏,穷其幽致”,每日研习经文十余小时,历时数年,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同样是对意志的巨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