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园英法师入定

园英法师是近代佛教界以禅定功夫著称的高僧,修行三十余载,每日坚持坐禅不辍,尤擅深入禅定,其道场内常有信众见证法师入定时的殊胜景象,据亲近弟子回忆,法师入定前必先于禅堂净手焚香,结毗卢坐势,目视鼻尖,心念归一,待气息平稳后,便渐入佳境,曾有年轻居士初见法师入定,误以为其昏沉,欲上前唤醒,却被身旁老僧轻轻拦住:“此乃心念澄澈,非昏沉也。”

园英法师入定

法师入定的过程,常被弟子分为“调身、调息、调心”三阶段,每一阶段皆有细微变化,初调身时,法师身体端直如松,肩张背挺,双手结定印置于脐下,四肢关节舒展而自然,仿佛与禅堂融为一体;调息阶段,其呼吸渐缓渐深,从最初的粗重转为绵长,最后几乎难以察觉,唯见胸口微起微伏,如“息道绵绵,若有若无”;调心阶段,法师眉间舒展,面容安详,眼睑垂帘而目光内敛,外界的声响、光线皆无法扰动其心,此时若有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于其肩,光斑竟似随其呼吸明灭,显出定中光影交融的奇妙景象。

有弟子曾将法师入定时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心境对应记录,形成如下简表,便于理解禅定修行的层次:

阶段 外在表现 内心境相 持续时长(此次)
调身 身体端直,关节放松 意识清醒,专注身体 约15分钟
调息 呼吸绵长,若有若无 心随息转,杂念渐息 约30分钟
初禅 面色红润,指尖微温 离生喜乐,心生轻安 约1小时
二禅 呼吸停顿,身体安稳 定生喜乐,心悦宁静 约2小时
三禅 面如满月,气息沉寂 离喜妙乐,心无分别 约3小时
四禅 色身透明,外界无扰 舍念清净,灵明寂照 至信众散去(约5小时)

据记载,法师此次入定持续近五小时,期间有信众因急事欲请法师开示,见其入定深,不敢打扰,便在禅堂外静候,待法师出定,其缓缓睁眼,目光清明如初,环视众人后微笑道:“方才观心如镜,万法皆空,一念不觉,已过半日。”弟子问:“入定时可闻外声?”法师答:“外声如风过竹,不入我心;我心如止水,不映外影。”

园英法师入定

园英法师的入定并非枯坐,而是“定慧等持”的修行,他在《禅修随笔》中写道:“入定非为逃避世间,乃为照见世间本质;非为断绝念想,乃为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其入定时的安详,源于对“苦、空、无常、无我”的深刻体悟,故能在定中超越烦恼,得大自在,曾有弟子问:“法师入定时是否入涅槃?”法师答:“涅槃不在定中,不在定外,在明心见性处,入定如舟渡海,到岸则舍舟,非住舟中。”

法师的入定功夫,不仅为修行者树立了榜样,也让信众感受到佛法的真实不虚,某次居士见法师入定七日,出定后言:“七日如弹指,未见山河变,唯见心念生灭如瀑。”此语令在场者顿悟“世间皆幻,唯心真实”之理。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能否通过修行达到园英法师这样的入定状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A:普通人通过系统修行是可以逐步接近法师的入定状态,但需具备“戒、定、慧”三基础,首先需持戒(如五戒、十善),断恶修善,使身心安稳;其次修定(如数息、观想),培养专注力;最后修慧(如闻思经教),明辨法义,需亲近善知识,避免盲修瞎练,且需长期坚持,以“恒心”为要,法师亦言:“入定非一日之功,如滴水穿石,贵在久恒。”

园英法师入定

Q2:入定时法师对外界毫无反应,是否等同于昏迷或死亡?如何区分?
A:入定与昏迷、死亡有本质区别,从外在看,入定者面色红润、呼吸绵长(或暂止)、身体柔软,体温正常;昏迷者面色苍白、呼吸紊乱、身体僵硬,且对外强刺激(如掐压)有反应,死亡则呼吸心跳停止、身体冰冷、瞳孔散大,从内在心相看,入定者心念清明,能自觉知定境,且出定后能清晰描述定中体验;昏迷者心识昏昧,无自觉知;死亡则心识离散,法师曾强调:“入定是‘心一境性’,非‘心死’,如明镜照物,虽不动而能遍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