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妙良法师是谁?修行经历与弘法成就如何?

妙良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二代传人,净土宗弘扬者,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朴实的修行风格和慈悲的济世情怀,在教内外广受尊崇,法师俗姓王,名良顺,194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因体弱多病,常闻佛法能疗愈身心,遂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1963年,18岁的法师于镇江金山寺依上果下庆长老剃度出家,法号妙良,从此开启了一生奉献佛门的修行历程。

妙良法师简介

出家后,妙良法师先于金山寺参学,深入经律论三藏,尤其对《楞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用功最勤,1968年,赴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深造,师从当时的佛学巨擘芝峰法师、正果法师,系统学习佛法义理与戒律规范,在校期间,他不仅精研教理,还坚持每日坐禅、持名念佛,践行“解行并重”的修行原则,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院任教十余年,培育了大批僧才,1979年,中国大陆宗教政策恢复后,法师应请前往苏州寒山寺任监院,着手寺院修复与僧伽教育重建工作,他带领僧众清古刹、塑佛像、讲经说法,使这座千年古刹重现生机,同时创办寒山寺僧伽培训班,为江南地区佛教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妙良法师的修行理念以“禅净融合”为核心,强调“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二途,而是相辅相成:以禅定功夫净化自心,以念佛功夫往生净土,最终皆指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终极目标,他在弘法中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求出世法,方便即庄严。”主张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倡导“生活禅”,即在行住坐卧、待人接心中体悟真如,让修行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形式,而是生命的自然流露,这一理念契合现代社会需求,吸引了大量信众与学者亲近。

法师一生致力于佛经整理与弘法著述,主要著作包括《妙良法师讲经录》《禅净双修修持指南》《佛法与现代人生》等,妙良法师讲经录》被多所佛学院列为必修教材,影响深远,他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交流,多次应邀赴东南亚、欧美等地讲学,向世界阐释中国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增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众对佛教的理解与认同,在社会慈善方面,法师始终秉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灾害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组织僧众信众捐款捐物,并亲自前往灾区慰问,以实际行动践行菩萨道。

妙良法师简介

妙良法师的生平修行与弘法事业,可概括为“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以善为导”,他常说:“出家的本分是了生死,弘法的目的是度众生。”数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不慕名利,甘于淡泊,以清净心行慈悲事,成为当代僧伽的楷模,虽年逾古稀,他仍每日坚持讲经、禅修,为信众答疑解惑,其言传身教,激励着无数后学踏上菩提之路。

妙良法师生平年表

年份 主要事件
1945年 出生于江苏南通,俗姓王
1963年 于镇江金山寺依上果下庆长老剃度出家
1968年 入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深造
1979年 任苏州寒山寺监院,着手寺院修复与僧伽教育
1990年 创办“寒山寺禅修中心”,推广“生活禅”理念
2005年 赴美国弘法,于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佛教与心灵环保》
2018年 获“全球佛教杰出贡献奖”,表彰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相关问答FAQs

妙良法师简介

Q1:妙良法师提倡的“禅净融合”具体如何实践?
A1:妙良法师认为,禅净融合的核心是“定慧等持,信愿坚固”,实践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禅为净土之导”,通过坐禅观心,破除妄念,达到“一心不乱”的定境,为念佛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净土为禅之归”,以持名念佛为日常功课,将念佛之心融入行住坐卧,念到深处,禅在其中”,达到“即念即禅,即生解脱”的境界,他常引导信众每日先坐禅半小时,再持佛号半小时,并在生活中保持觉知,将工作、家务都视为修行道场。

Q2:妙良法师对现代人的学佛有何建议?
A2:法师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提出“三简单”学佛法:一是“发心简单”,以“感恩心、慈悲心、平常心”为根本,不追求玄妙高远的境界;二是“修行简单”,每天抽出固定时间诵经、念佛或静坐,哪怕十分钟,贵在坚持;三是“生活简单”,减少物质欲望,注重内心修养,做到“少欲知足,身心自在”,他强调:“学佛不是逃避生活,而是以佛法智慧让生活更从容、更有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