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圣三法师

圣三法师,当代汉传佛教界备受尊敬的禅宗大德,俗名李建华,194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少年时期因体弱多病,接触到佛法后深感身心安宁,萌生出家之志,1972年,于镇江金山寺礼体光长老披剃,法号“圣三”,取“圣者三学”——戒、定、慧之意,寓意以三学为舟,渡人自渡,此后数年间,他先后栖居南京栖霞寺、苏州寒山寺参学,深入经藏,精研戒律,并于1980年依止虚云法脉传人本焕长老得法,成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圣三法师以“禅净双修、解行并重”为修行纲领,不仅精通佛法义理,更注重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其弘法足迹遍布国内外,度众无数,被誉为“人间佛教”的践行者。

圣三法师

圣三法师的修行之路,始终以“戒为基、定为门、慧为果”,他在早年的闭关修行中,曾于苏州灵岩山寺藏经楼闭关三年,每日研习《大藏经》,坐禅不辍,深刻体悟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精髓,他认为,真正的修行并非脱离生活,而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知,所谓“挑水砍柴,无非妙道;运水搬柴,皆是禅机”,他常开示弟子:“学佛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用智慧化解烦恼,用慈悲利益他人。”这种贴近众生的弘法风格,使他的教诲跨越了年龄与身份的界限,吸引了大量在家信众与年轻学佛者。

在弘法理念上,圣三法师强调“契理契机”——既要契合佛法根本义理,又要适应现代众生的根机,针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与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他提出“生活禅”的修行方法,倡导“日行一善、口说好话、心存善念”的日常实践,他认为,禅修不必拘泥于形式,在通勤路上保持正念、在工作中专注当下、与家人相处时修习慈悲,皆是禅修的体现,他曾说:“心若安定,处处是道场;心若散乱,纵然深山古寺也难静心。”为了推广这一理念,他于2005年在苏州创办“圣三禅修中心”,定期举办周末禅修营、青年佛学班等活动,通过坐禅、经行、问答、开示等形式,让参与者体验禅的智慧,至今已培养数万名禅修爱好者。

圣三法师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同样体现了“人间佛教”的菩萨行愿,他常说:“佛法不仅是个人解脱的法门,更是利益众生的工具。”自1990年起,他先后在江苏、云南、青海等地资助希望小学30余所,帮助贫困学生超过5000名;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第一时间组织弟子捐赠物资200余万元,并亲自赶赴灾区参与心理疏导;2013年,他发起“慈爱养老计划”,在全国资助养老院15家,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与精神关怀,他认为,慈善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以慈悲心为体,以行动力为用”,通过帮助他人,既能减轻众生之苦,也能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与责任感,这种“知行合一”的菩萨精神,感染了无数信众,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圣三法师

作为学者型法师,圣三法师在佛学著述与文化传播方面也贡献卓著,他精通汉传佛教经典,对《心经》《金刚经》《坛经》等颇有研究,尤其擅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的佛理,他的著作《禅与现代生活》《心经的人生智慧》《烦恼即菩提》等,累计销量超过百万册,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种文字,成为全球华人学佛者的入门读物,他还在《法音》《佛教文化》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对“佛教与现代心理学”“生态文明建设与佛教生态观”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动佛学与现代学科的对话,他认为,佛法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唯有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净化心灵、促进和谐的作用。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圣三法师的弘法历程与社会贡献,以下为其重要事迹简表:

时间 事件/贡献 意义与影响
1972年 于镇江金山寺出家,师从体光长老 正式步入佛门,奠定修行基础
1980年 依止本焕长老得法,成为临济宗传人 承续禅宗法脉,肩负弘法使命
1990年起 资助希望小学,开展教育扶贫 开启公益之路,践行菩萨利生精神
2005年 创办“圣三禅修中心” 推广“生活禅”,为现代人提供修行途径
2008年 汶川地震救灾与心理疏导 危难时刻彰显佛教慈悲精神
2013年 发起“慈爱养老计划” 关注老年群体,推动佛教慈善事业
2015年至今 出版多部著作,推动佛学国际化传播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弘扬佛法智慧

圣三法师的教法,始终围绕“破除我执、修习慈悲、觉悟人生”的核心,他常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唯有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在他的影响下,无数人通过学佛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以慈悲的心肠对待他人,他不仅是佛法的传播者,更是生命的引路人,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情怀。

圣三法师

相关问答FAQs

问:圣三法师提倡的“生活禅”与传统禅修有何不同?
答:传统禅修多以“打坐参禅”为核心,强调通过特定形式的禅观达到开悟;而圣三法师的“生活禅”则打破了形式上的局限,主张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认为,现代人工作繁忙、时间有限,不必刻意追求“闭关”或“长坐”,只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吃饭时专注食物的味道,走路时感受脚步的起落,工作时全神贯注,与人交往时心怀善意,这种“时时可修、处处可禅”的理念,降低了禅修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体验禅的智慧,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成长。

问:圣三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答:圣三法师认为,佛教与现代科学在“探索真理、提升人类福祉”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是探索的领域不同,科学侧重于研究物质世界的规律,通过实验与实证揭示自然现象;而佛教则侧重于探索精神世界的本质,通过禅修与内观明心见性,他举例说,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正念冥想”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这与佛教“观照内心、净化念头”的修行方法不谋而合,法师强调,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科学为佛教提供现代视角,帮助佛教更好地适应社会;佛教则为科学提供精神指引,帮助科技发展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他常说:“科学能改善我们的生活,佛教能提升我们的生命,二者结合,才能让人类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