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本源法师为何出家?背后有何因缘?

本源法师的出家之路,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历经世俗岁月的沉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追问后,最终选择的一条究竟解脱之道,他的选择背后,既有个人生命历程中的特殊因缘,也有对佛法智慧的深切体悟,更蕴含着对众生苦难的慈悲关怀。

本源法师为啥出家

世俗岁月中的困惑与追寻

本源法师俗名李明,1970年出生于江苏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勤劳朴实,却在他少年时遭遇变故——父亲因病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了他的肩头,这段经历让他过早体会到人生的艰辛与无常:“小时候看着母亲为生计发愁,看着邻里因病痛挣扎,心里总有个疑问: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辛苦一生,最后难免老病死,难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为了改变命运,他努力读书,后考入当地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工作稳定,受人尊敬,在世俗眼光中,他已是“成功人士”:有稳定的工作、和睦的家庭,身边亲友都劝他珍惜眼前的安稳,内心深处的困惑并未因此消散,他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哲学、文学著作,试图从西方哲学中寻找答案,却始终觉得“隔靴搔痒”;他接触过道教、基督教等不同信仰,也未能真正安顿心灵,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原来我苦苦追寻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执着,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没有永恒的快乐,也没有真正的痛苦,一切都是心的显现。”

佛法初遇:照亮心灯的契机

1995年,本源法师因工作调至苏州,因缘际会下,得以拜访寒山寺的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见他眉宇间带着忧思,并未直接讲经,而是带他到寺院的菜园劳作,让他观察种子的生长:从播种到发芽,从开花到结果,最后又回归大地。“你看这颗种子,它执着于‘成为大树’吗?它只是顺着因缘生长,该结果时就结果,该凋零时就凋零,人也是如此,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才能活在当下。”老和尚的话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他干涸的心田。

在寒山寺住持的引荐下,他开始系统学习佛法。《心经》告诉他“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法华经》让他明白“诸法实相,唯佛与佛能究竟”;《华严经》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更是让他体悟到万物互联、众生一体的真理,他逐渐意识到,佛法并非逃避现实的“消极之学”,而是直面生命真相、解脱烦恼的“智慧之学”,他开始减少社交,利用业余时间研读经论,甚至在工作间隙打坐观心,内心的焦虑与迷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喜悦。

本源法师为啥出家

出家抉择: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2000年,本源法师做出了一个令亲友震惊的决定——剃度出家,面对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劝说,他平静地说:“世俗的生活看似安稳,实则如履薄冰,今天担心失业,明天担心生病,后天担心孩子,永远在焦虑中打转,出家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彻底地解决问题——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解决自己和他人痛苦的问题,只有自己觉悟了,才能帮助更多人觉悟。”

剃度那天,他对母亲说:“娘,我不是不孝,而是想用另一种方式孝顺——让更多人明白生命的真相,减少痛苦,您放心,佛法讲‘上报四重恩’,我永远不会忘记对您的恩情。”出家后,法号“本源”,意为“回归心之本源,探寻生命真相”,他在寺中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挑水、砍柴、做饭、打扫,每日坚持早晚课、坐禅、诵经,过着简单而规律的生活,他说:“修行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观照自心,挑水时想着挑水,砍柴时想着砍柴,就是最好的修行。”

出家后的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本源法师并未止步于个人修行,而是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积极践行“菩萨道”,2005年,他受具足戒后,前往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戒律、唯识、中观等佛法理论,毕业后回到家乡弘法利生,他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们虽然物质丰富,却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于是开设“心灵禅修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佛法,教大家通过观呼吸、慈心观等方法调节情绪,找回内心的平静。

他还关注弱势群体,发起“扶贫助学”项目,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帮助,他说:“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真正的修行不是躲在深山里念经,而是走到众生中去,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2018年,他牵头重建了一座废弃的古寺,将其打造成“文化修行基地”,不仅提供修行场所,还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公益慈善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智慧与温暖。

本源法师为啥出家

本源法师出家关键节点表

时间节点 事件 意义
1970年 出生于江苏农家,家境贫寒 早年体会生活艰辛,埋下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1995年 在寒山寺偶遇老和尚,接触佛法 佛法初遇,内心困惑开始得到解答
2000年 剃度出家,法号“本源” 正式步入佛门,决心通过修行寻求究竟解脱
2005年 受具足戒,赴中国佛学院深造 系统学习佛法理论,为弘法奠定基础
2018年 牵头重建古寺,打造文化修行基地 将佛法与现实结合,践行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相关问答FAQs

问:本源法师出家前是一名教师,有稳定的工作和世俗生活,他为何能放下这一切选择出家?
答:本源法师并非“放下”世俗生活,而是“超越”了对世俗生活的执着,他在出家前虽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内心始终被“生命意义何在”的困惑困扰,通过接触佛法,他认识到世间一切皆为无常,唯有追求觉悟才能究竟解脱,出家对他而言,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选择了一条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通过自身的修行,帮助更多人离苦得乐,他曾说:“世俗的生活是‘小我’的追求,而出家是‘大我’的觉醒,是为了让生命更有价值。”

问:本源法师如何看待出家的意义?普通人是否也需要通过出家才能修行?
答:本源法师认为,出家的核心是“出离烦恼”,而非形式上的“离开家庭”,真正的修行是内心的转变,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可以通过观照自心、断恶修善来提升自己,他说:“在家居士可以通过工作、家庭来修行,比如在工作中保持正念,在家庭中践行慈悲,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出家只是修行的一种形式,其意义在于“全身心投入,不为俗务所累”,从而更快地契入佛法智慧,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因缘和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道路,关键在于“发心”——是否愿意为利益众生而精进修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