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弘法者,以其在西北地区的艰苦行持和不懈教化而备受尊崇,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坟墓作为后人缅怀与信仰寄托的载体,不仅承载着高僧的生平印记,更折射出佛教文化与地域历史的深刻交融。
心道法师俗名李志雄,1911年生于湖北阳新县,自幼聪颖好学,青年时期因接触佛法而萌生出家之志,1930年,于湖北武汉归元寺剃度,随后依止高僧修习,深研经律论,1936年,他毅然西行,前往甘肃、青海、新疆等佛教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弘法,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苦行僧”的姿态践行“佛法在世间”的理念,他徒步穿行于戈壁荒漠,在牧民聚居区建立简易道场,用通俗的语言宣讲佛法,还创办学校、医院,改善当地民生,被信众尊称为“西北活佛”,1943年,他在甘肃张掖创建“菩提学会”,成为西北佛教复兴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一批弘法人才,1968年,心道法师圆寂于张掖,世寿58岁,其遗体荼毗后,弟子们将其舍利分葬于弘法道场周边,以志纪念。
心道法师的坟墓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佛寺东南侧,菩提学会旧址内,墓地整体朴素庄重,主体为覆钵式砖塔,高约3米,塔身以青砖砌成,表面无过多雕饰,仅以白色石灰勾勒出简洁的线条,象征高僧“淡泊名利、精进修行”的品格,塔基为方形,边长约2米,正面嵌有黑色石碑,上书“心道老和尚舍利塔”八个楷体大字,字体苍劲有力,为后人所题,碑文两侧刻有法师的生卒年及“弘法利生、功垂千秋”的赞语,简短而凝练地概括了其一生的贡献,坟墓周围以低矮的铁艺栏杆围合,栏杆外植有几株松柏,四季常青,寓意法师精神永存,每年农历的圆寂日及佛诞节,当地信众及海内外佛教徒会自发前来扫墓、诵经,献上哈达、鲜花等供品,场面庄严肃穆,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
心道法师的坟墓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在动荡的年代,法师以无畏的勇气坚守道场,其坟墓所在地的菩提学会虽历经风雨,但始终作为佛教传承的纽带,延续着法师“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精神,这里已成为研究西北佛教史、心道法师弘法思想的重要实物资料,吸引着学者与信徒前来探寻。
项目 | |
---|---|
俗名 | 李志雄 |
生卒年 | 1911年—1968年 |
籍贯 | 湖北省阳新县 |
主要弘法地区 | 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 |
重要贡献 | 创建菩提学会,培养弘法人才;创办学校医院,改善民生;在艰苦地区传播佛法 |
坟墓位置 |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佛寺东南侧,菩提学会旧址内 |
坟墓特色 | 覆钵式砖塔,朴素庄重,塔身无过多雕饰,松柏环绕 |
FAQs
问:心道法师的弘法思想有何特点?
答:心道法师的弘法思想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他主张“以戒为师,以苦为道”,注重在艰苦的环境中践行菩萨行;他倡导“佛法不离世间”,将弘法与济世相结合,通过教育、医疗等方式服务社会,推动佛教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为西北地区的佛教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问:心道法师墓地目前如何保护?
答:心道法师墓地被张掖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文物部门定期对墓塔、碑文进行维护和修缮,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菩提学会旧址也作为佛教文化遗址得到保护,周边环境进行绿化整理,保持肃穆氛围,当地佛教协会与文物部门合作,通过设立说明牌、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法师生平事迹与弘法精神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