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寺庙的供奉对象体系庞大而严谨,既体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信仰需求,这些供奉对象大致可分为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祖师及天部护法等几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经典依据和供奉规制,共同构成寺庙信仰空间的完整架构。
佛部:佛教至高尊者的集合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者”,是佛教信仰的核心,汉传佛教寺庙中供奉的佛,主要包括过去、未来三世佛,以及诸佛净土的教主,象征佛法永恒、智慧圆满。
三世佛
三世佛是汉传佛教寺庙大雄宝殿最常见的供奉组合,分“横三世”与“竖三世”两种。
- 横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现在佛),代表娑婆世界的教化主;左侧为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能除病消灾、满足众生善愿;右侧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能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三者分别对应“当下修行”“东方净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三大净土信仰,体现佛教“三土融通”的思想。
- 竖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左侧为燃灯佛(过去佛),因其曾为释迦牟尼授记而成佛;右侧为弥勒佛(未来佛),即“弥勒菩萨”,将在释迦牟尼灭度后降生成佛,度化众生,竖三世佛以时间维度展现佛法的传承与延续,强调“因果不虚”与“未来可期”。
五方佛
密宗寺院或大雄宝殿的五方佛坛城,供奉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分别代表“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象征五种智慧圆满,是佛教“理智不二”“悲智双运”教义的体现。
其他佛
除三世佛、五方佛外,部分寺庙还单独供奉千佛(象征无数劫的佛)、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与文殊、普贤菩萨)等,突出某一教义或修行法门的核心地位。
菩萨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践行者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悟的有情”,以“自觉觉他”为己任,是佛教大乘精神的代表,汉传佛教寺庙中供奉的菩萨数量众多,尤以“四大菩萨”最具代表性,他们分别象征不同的修行法门与度化愿力。
四大菩萨
- 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著称,是汉传佛教信仰最广泛的菩萨,其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常见形象有“圣观音”(庄严相)、“千手千眼观音”(象征悲力广大)、“送子观音”(契合民间生育信仰)等,代表“慈悲”法门,能救度众生现世苦难。
- 文殊菩萨:象征“大智慧”,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手持智慧剑,骑青狮,代表“般若”法门,能断除众生无明烦恼,是学子、学者崇奉的对象。
- 普贤菩萨:象征“大行”,道场在四川峨眉山,手持如意,骑白象,代表“实践”法门,以“十大愿王”教导众生“行愿相应”,将慈悲与智慧落实于行动。
- 地藏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著称,道场在安徽九华山,形象多为比丘相(或现长者相),手持锡杖、宝珠,代表“孝道”与“救度恶道众生”的愿力,契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
其他菩萨
除四大菩萨外,还有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光明”,与观音、阿弥陀佛组成“西方三圣”)、弥勒菩萨(未来佛,现常以“大肚弥勒”形象供奉,象征“欢喜包容”)、虚空藏菩萨(象征“无尽福德”)等,各自承载不同的度化愿力。
罗汉部:“诸漏已尽,无复烦恼”的圣者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意为“应供”,指通过修行断尽一切烦恼、解脱轮回的圣者,汉传佛教寺庙中罗汉供奉形式多样,既有个人供奉,也有群体供奉。
十八罗汉
由十六罗汉(佛陀的弟子,受佛嘱托住世护法)发展而来,加上庆友尊者与宾头卢尊者,形成“十八罗汉”的组合,他们形象各异,或降龙、或伏虎、或念经、或伏虎,常供奉在罗汉堂或殿宇两侧,象征“住世护法”“绍隆佛种”,代表佛教修行的“果位”成就。
五百罗汉
部分大型寺庙(如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设有“五百罗汉堂”,以群体形象展现“僧团和合”与“修行无尽”的意义,五百罗汉多为佛陀的弟子及后世高僧,形象生动,兼具艺术性与信仰性。
护法神部:“护持正法,镇护道场”的守护者
护法神是佛教信仰中守护佛法、护佑道场的神祇,包括天部神将、祖师护法及中国化的民间神祇,他们形象威猛,职责明确,是寺庙信仰空间的重要“安保”力量。
天部护法
- 四大天王:位于山门殿,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主“调”)、南方增长天王(持剑,主“风”)、西方广目天王(持蛇,主“顺”)、北方多闻天王(持伞,主“雨”),象征“风调雨顺”“护持国土”,是佛教“护法”与世俗“祈福”结合的典型。
- 韦驮菩萨:位于大雄宝殿背面,面向大殿,手持金刚杵,是佛教的“将军护法”,职责为守护僧团、护持佛法,形象年轻威武,象征“护法勇猛”。
- 伽蓝菩萨:即关羽,汉传佛教将其奉为伽蓝护神,因关羽“忠义仁勇”的品格契合佛教“护法”精神,常供奉在伽蓝殿,形象为绿袍金甲、美髯公,体现佛教“中国化”中对传统伦理的吸纳。
其他护法
如哼哈二将(位于天王殿前,象征“威德降伏”)、金刚力士(位于寺院入口,手持金刚杵,象征“摧破烦恼”)、紧那罗王(“法乐神”,负责护持法会音乐)等,共同构成严密的护法体系。
祖师部:“佛法传承,灯灯相续”的桥梁
祖师是对佛教某一宗派或教义的创立、弘扬有重大贡献的高僧,他们既是佛法的实践者,也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供奉祖师旨在“传承法脉”“激励后学”。
禅宗祖师
禅宗是中国佛教影响最深的宗派,供奉“西天东土谱系”:西天二十八祖(从摩诃迦叶至达摩),东土六祖(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达摩祖师被尊为“东土初祖”,常面壁形象,象征“以心传心”;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偈语彰显“顿悟”法门,是禅宗的核心代表。
其他宗派祖师
如天台宗智者大师(“天台智者”,创立“一念三千”教义)、净土宗慧远法师(庐山东林寺“莲社”初祖,倡导“念佛往生”)、华严宗法藏贤首大师(“贤首国师”,创立“法界缘起”理论)等,各宗派祖师常供奉在祖师殿,象征“教观双美”“法脉永续”。
供奉对象与信仰意义
汉传佛教寺庙的供奉对象并非简单的“偶像崇拜”,而是佛教教义的“物化表达”:佛代表“究竟圆满”,菩萨代表“慈悲与智慧”,罗汉代表“解脱的榜样”,护法神代表“护持正法”,祖师代表“传承的纽带”,通过形象的塑造与空间的布局,寺庙将抽象的佛教哲学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信仰实践,引导信众“见贤思齐”,在观想、礼拜中体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核心教义。
主要供奉对象简表
类别 | 代表对象 | 身份与象征意义 | 常见供奉位置 |
---|---|---|---|
佛部 | 释迦牟尼佛 | 现在佛,娑婆世界教化主 | 大雄宝殿正中 |
阿弥陀佛 |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接引众生往生 | 大雄宝殿西侧、弥陀殿 | |
药师佛 | 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除病消灾 | 大雄宝殿东侧、药师殿 | |
菩萨部 | 观世音菩萨 | 大慈悲,寻声救苦 | 观音殿、大雄宝殿左侧 |
文殊菩萨 | 大智慧,断除烦恼 | 文殊殿、五台山寺院 | |
普贤菩萨 | 大行愿,实践修行 | 普贤殿、峨眉山寺院 | |
地藏菩萨 | 大愿力,救度恶道众生 | 地藏殿、九华山寺院 | |
罗汉部 | 十八罗汉 | 住世护法,断尽烦恼的圣者 | 罗汉堂、大殿两侧 |
护法神部 | 四大天王 | 护持国土,风调雨顺 | 山门殿 |
韦驮菩萨 | 守护僧团,护持佛法 | 大雄宝殿背面 | |
伽蓝菩萨(关羽) | 忠义护法,守护伽蓝 | 伽蓝殿 | |
祖师部 | 达摩祖师 | 禅宗东土初祖,以心传心 | 祖师殿、少林寺等 |
六祖慧能 | 禅宗六祖,顿悟法门创始人 | 祖师殿、南华寺等 |
相关问答FAQs
问:汉传佛教寺庙为何常将释迦牟尼佛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
答: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核心殿宇,“大雄”是释迦牟尼佛的德号,意为“大智大勇、降伏烦恼者”,将其供奉正中,既是对佛教创始人的至高尊崇,也象征“佛是佛教信仰的核心,一切教法皆从佛出”,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教化事迹,体现了“破邪显正、觉悟众生”的根本宗旨,契合大雄宝殿作为“讲经说法、共修精进”的核心功能空间定位。
问:四大菩萨分别代表什么修行精神?对信众有何启示?
答:四大菩萨象征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代表不同的修行法门与精神导向: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教导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教导众生“以般若智慧断除无明”,追求真理;普贤菩萨代表“行愿”,教导众生“行深般若,广修万行”,将智慧与慈悲落实于行动;地藏菩萨代表“孝道与愿力”,教导众生“深信因果,勇猛精进”,度化众生乃至恶道,四者共同构成“悲、智、行、愿”的完整修行体系,启示信众在修行中需“悲智双运、解行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