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广法师的每日行持,是一曲以晨钟暮鼓为节拍、以诵经禅修为底色、以慈悲济世为旋律的修行长歌,无论寒暑交替、岁月流转,他的日常始终如一,在青灯古佛旁坚守初心,在芸芸众生中践行菩提。
东方未白时,寺院晨钟尚在云雾中回荡,慧广法师的寮房已亮起一盏孤灯,四更天,他起身盥洗后,便在佛前恭敬上香,开始每日的早课,合掌、礼佛、诵经,从《楞严咒》到《大悲咒》,再到《心经》,梵音低沉而悠远,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对三宝的虔诚,持咒毕,他结跏趺坐,于蒲团上入观呼吸,心念如如不动,直至东方泛起鱼肚白,早课结束后,他回到丈室,简单用过早餐,便开始研读经论,朱笔在书页上圈点批注,时而凝眉思索,时而露出会心微笑——对法师而言,经典不仅是文字,更是指引众生离苦得舟的明灯。
日上三竿时,寺院的大雄宝殿逐渐热闹起来,慧广法师会准时来到法堂,为前来闻法的信众开示,他的开示从不引经据典堆砌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佛法融入生活:谈“放下”时,他会以庭院落叶为喻,说“执着如落叶,强留终会随风”;讲“慈悲”时,他会分享自己帮助孤寡老人的经历,道“慈悲不是口号,是弯腰扶起摔倒路人的那双手”,常有带着烦恼的居士前来求助,法师总是耐心倾听,用“观照内心”“转念即觉”等智慧法语,为迷者拨云见日,午后,若无人打扰,他会继续在禅房打坐,或为信众解答禅修中的困惑,从“调身调息”到“观照念头”,细致入微,如春雨般滋润学人心灵。
日影西斜时,慧广法师的日常便从“自修”转向“利他”,他会带着弟子们前往寺院的“慈济堂”,检查前一日信众供养的米面油,安排人员分发给周边的困难家庭;有时则亲自走访山下的孤寡老人,送去药品和生活物资,陪老人聊家常,为他们念经祈福,曾有位患病的独居老人拉着法师的手落泪:“师父,您比我亲人还亲。”法师合掌答道:“众生皆是父母,能为您做点事,是弟子的福报。”傍晚的斋堂,他会和僧众一起过堂,食不言、寝不语,即使饭菜简单,也吃得津津有味,因为他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惜福亦是修行”。
夜幕降临,寺院响起晚钟,慧广法师结束了一日的忙碌,却仍未停歇,他会回到丈室,整理当日的讲稿,或回复远方信众的来信,字里行间满是鼓励与关怀,睡前,他必做“日省”之功:今日是否生起贪嗔痴?是否对众生不够慈悲?是否懈怠了修行?反思完毕,才在佛前合掌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慧广法师的每日,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诵经、禅修、讲法、济世中,践行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言,他的日常,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修行者的初心;又如同一盏明灯,为迷茫者指引方向。
慧广法师每日时间简表
时间段 | 核心意义 | |
---|---|---|
4:00-6:00 | 早课(诵经、持咒、礼佛、禅修) | 净业祈福,定慧双修 |
7:00-8:00 | 早餐与经论研读 | 滋养法身,智慧增长 |
8:30-11:30 | 讲经说法,为信众开示 | 传播正法,启迪心智 |
14:00-16:00 | 禅修指导,解答学人疑惑 | 辅导实修,破除无明 |
16:30-18:00 | 慈悲济世(帮扶困难群众) | 践行菩萨道,广结善缘 |
18:30-20:00 | 晚课、日省、回向 | 反思精进,回向众生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慧广法师每日坚持如此繁重的修行与弘法,如何保持内心的清净与法喜?
解答:法师曾开示,内心的清净源于“少欲知足”与“正念观照”,他每日虽事务繁多,但始终以“菩提心”为导航,将弘法利生视为修行的一部分而非负担,在忙碌中,他会通过短暂禅修观照呼吸,让心念安住于当下;面对顺逆境界时,常以“一切如梦、如幻、如化”的智慧观照,不执着于得失,故能常保法喜,他坚持每日阅读祖师大德的开示,从祖师的行持中汲取力量,让心时刻浸润在法味中。
问题2: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慧广法师建议如何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
解答:法师认为,修行不必脱离生活,关键在于“时时觉察,念念分明”,他建议现代人可以从三件事入手:一是“晨起静心”,每天花5-10分钟静坐或观呼吸,让心从浮躁中沉静下来;二是“日行一善”,哪怕是一句温暖的话、一次让座,都是在培养慈悲心;三是“晚省己过”,睡前反思当日言行,修正不足,做到“不贰过”,待人接物时保持“正念”,吃饭时知感恩,工作时专注,走路时观脚步,将每一个当下都变成修道的道场,便是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