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行论》由印度高僧寂天菩萨(Śāntideva)所著,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阐述菩萨修行的核心论典,全名《入菩萨行论》(Bodhicaryāvatāra),以偈颂体写成,系统论述菩萨从发心到圆满佛果的修行次第与行持准则,其原文以菩提心为根本,六度万行为核心,强调“自他相换”的利他精神,对汉传、藏传佛教影响深远。
原文开篇即点明菩萨道的根本——“菩提心”,如云:“乃至有虚空,以及住世间,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此偈道出菩萨以虚空般的愿力,恒久安住世间救度众生的宏愿,奠定了全论利他的基调,在“安忍品”中,寂天菩萨进一步阐释面对逆境时的修行心要:“若他于我害,或嗔或打骂,尔时应自思,此是我业力。”强调将他人加害视为自身宿业成熟,以忍辱对治嗔心,将违缘转为道用,体现菩萨“怨亲平等”的胸怀。
“六度”是菩萨行的实践纲领,原文对其逐一深入开演,布施度中,菩萨指出“所有一切物,用作绕益他”,主张无惜布施内外诸物,乃至头目脑髓,以破除我执;持戒度强调“宁自杀身,不犯众戒”,将戒律视为利他的根本保障;精进度以“如救头然”为喻,激励菩萨为利众生不眠不休,勇猛不退;禅定度主张“心住于无缘,无取亦无著”,在定中观诸法空性,以慧导行;般若度则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核心,阐明三轮体空的智慧,破除对布施者、受施者、施物的执着,避免落入有漏善根。
为更清晰呈现六度的核心要义,可参考下表:
六度 | 核心偈颂原文 | 修行要点 | 对治烦恼 |
---|---|---|---|
布施 | “所有一切物,用作绕益他” | 无惜施舍,破悭贪执 | 悭吝 |
持戒 | “宁自杀身,不犯众戒” | 严持净戒,护利他之心 | 恶业 |
忍辱 | “若他于我害,此是我业力” | 视逆缘为修行,怨亲平等 | 嗔恚 |
精进 | “如救头然,勤修菩提心” | 勇猛不退,常行利他 | 懈怠 |
禅定 | “心住于无缘,无取亦无著” | 止观双运,专注一境 | 散乱 |
般若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观照空性,破除三轮执着 | 愚痴 |
《菩萨行论》的原文以“悲智双运”为特质,既强调“如地般承载众生”的慈悲,亦注重“如空般观照实相”的智慧,其偈颂语言质朴而深刻,如“众生病则我病,众生安则我安”,将菩萨与众生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大乘行者修行的指南针。
FAQs
Q1:《菩萨行论》与《入菩萨行论》是同一部作品吗?
A:是的。《菩萨行论》是《入菩萨行论》的简称,梵文名为Bodhicaryāvatāra,由寂天菩萨造,汉传佛教中通常称《入菩萨行论》,藏传佛教则称“桑堪”(意为“入行论”,二者为同一部论典的不同译名。
Q2:普通人如何修习《菩萨行论》中的“布施度”?
A:普通人修习布施度可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方面入手:财布施可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如分享食物、资助贫困;法布施可通过分享正知见、劝人向善践行;无畏布施则是在他人恐惧时给予安慰、保护生命,如护生、救助危难者,关键在于破除“我的”执着,以欢喜心利益他人,逐步培养无相布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