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听法师,当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契理契机的弘法风格及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李,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世代信佛的家庭,自幼受祖母熏陶,常随长辈寺院参加法会,耳濡目染间对佛法心生向往,少年时,他阅读《心经》《阿弥陀经》等经典,虽未能尽解其义,却对“诸法空相”“净土庄严”等义理埋下种子。
1983年,18岁的李明于苏州西园礼明开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名“净听”,取“净心聆听佛法,清净听闻正道”之意,剃度后,他依止寺中老僧学习威仪、经教,每日清晨诵经、坐禅,日间参与寺院劳作,于“行住坐卧”中体会佛法真谛,1985年,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戒坛上,法师发愿“严持戒律,广学多闻,度化众生”,此后更坚定了修行弘法之志。
为系统深造佛法,净听法师先后于中国佛学院、日本京都龙谷大学研修,1990年至1992年,他在中国佛学院学习佛教史、戒律、唯识等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993年至1995年,东渡日本龙谷大学攻读比较宗教学,接触现代学术方法,尝试将传统佛法与现代语境结合,形成“契理契机”的弘法理念,归国后,法师常住苏州灵岩山寺,随明学法师学习净土法门,深入研习《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圣贤录》,对“信深愿切、持名待归”的净土宗要义有独到体悟,主张“禅净双修,以净为归”,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的“往生净土”皆是解脱之径,应随根机引导。
2000年,净听法师受苏州佛教协会邀请,主持重建吴中区宝华寺,彼时宝华寺历经战乱仅存残垣,法师带领信众募资筹款,历时十余年,不仅恢复殿堂、佛像,更建设讲经堂、禅修中心、图书馆等弘法设施,将宝华寺打造成集修行、教育、慈善于一体的现代化道场,弘法方面,法师秉持“人间佛教”思想,注重佛法与生活的结合,每周六举办“净听法师讲经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华经》《维摩诘经》及净土宗经典,将深奥义理转化为“如何面对烦恼”“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的智慧;每年举办佛七、禅七、佛学夏令营,吸引青年学子与信众参与,青年禅修营”通过止观体验、经典共读,帮助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心灵安宁。
慈善是净听法师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立“宝华寺慈善基金”,开展“助学圆梦”“助医扶贫”等项目,累计帮扶困难家庭数千户;疫情期间,组织僧俗信众捐赠物资、祈福,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行,法师常说:“佛法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用慈悲温暖人心。”其著作《净听法师讲经录》《禅净与现代人生》《佛法的生活智慧》等,以“平实、亲切、实用”为特点,被多家佛教期刊转载,近年更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净听说法”账号,用案例解读“放下执着”“活在当下”等理念,累计受众超百万,成为连接传统佛法与现代大众的桥梁。
净听法师的修行与弘法,始终围绕“契理契机”展开:对内,以戒为师,以苦为药,坚持每日早晚课、定课念佛,常言“修行无捷径,唯靠恒心”;对外,应机说法,针对不同群体调整弘法方式,对知识分子讲“佛法与科学”,对企业家讲“财富与布施”,对普通人讲“家庭与慈悲”,让佛法真正融入生活,他常说:“佛法是心法,心净则国土净,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光。”
净听法师生平年表
时间 | 经历/事件 |
---|---|
1965年 | 出生于江苏苏州,俗姓李,成长于佛教家庭。 |
1983年 | 于苏州西园寺礼明开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名净听。 |
1985年 | 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开始系统学习戒律与经教。 |
1990-1992年 | 中国佛学院深造,研习佛教史、唯识学等。 |
1993-1995年 | 赴日本京都龙谷大学研修比较宗教学,融合现代学术方法。 |
1996年 | 常住苏州灵岩山寺,随明学法师学习净土法门,形成禅净双修理念。 |
2000年 | 受邀主持重建宝华寺,历经十余年将其打造成现代化弘法道场。 |
2010年 | 创立宝华寺慈善基金,开展助学、助医等公益项目。 |
2015年 | 出版《净听法师讲经录》,开启“人间佛教”弘法新阶段。 |
2020年 | 开设“净听说法”短视频账号,以现代弘法方式传播佛法,受众超百万。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净听法师提倡的“在生活中修行”具体指什么?
解答:净听法师认为修行并非脱离生活,而是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待人接物时保持慈悲心(布施),面对顺逆境界时保持平常心(忍辱),做事时专注认真(精进),言语时诚实友善(持戒),内心常念三宝(智慧),具体可从“观照内心”开始:每日静坐十分钟反思言行,或以念佛作为“定课”,在忙碌中保持正念,让修行成为生活的自然状态,法师常说:“扫地时扫地,吃饭时吃饭,专注当下,便是修行。”
问题2:净听法师对现代信众修学净土宗有哪些建议?
解答:针对现代信众事务繁忙、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净听法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深信切愿”,通过学习《净土圣贤录》中往生案例,增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明确“愿生净土,心不退转”的目标;第二,“持名念佛”,每日保证至少半小时念佛(可利用通勤、睡前等碎片时间),以“万缘放下,一心称名”为核心,让佛号成为心灵的“保护伞”;第三,“福慧双修”,在念佛之余积极参与公益、关爱他人,将念佛功德回向众生,以“行”助“信愿”,使净土修行更具生命力,法师强调:“念佛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佛力加持,更好地面对生活、利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