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印妙法师简介

印妙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领袖,以精进修持、慈悲济世、智慧弘法著称,其修行与弘法事业影响遍及海内外,法师俗姓张,196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心怀慈悲,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萌生出家修行、普度众生之愿,18岁时依扬州大明寺方丈鉴一法师剃度,法号印妙,取“印证妙法,普利群生”之意。

印妙法师简介

出家后,印妙法师先于寺中诵经持戒,研习佛典,每日勤修不懈,晨钟暮鼓中奠定坚实基础,1985年,赴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深造,师从明学法师、净真长老等高僧,系统学习《大藏经》及各宗派教义,尤其对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有深刻体悟,在校期间,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更以“解行并重”为修行准则,常于深夜禅坐参究,力求明心见性,1990年,法师受具足戒于南京栖霞寺,成为比丘后,秉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开始游方参学,足迹遍及国内各大丛林及东南亚佛教圣地。

1995年,印妙法师应信众礼请,出任浙江普陀山紫竹林寺监院,协助方丈打理寺院事务,同时肩负讲经弘法之责,他善于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现代人生活压力、心灵困惑等问题,开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理念,倡导“以禅修心,以净为归”,吸引众多信众前来聆听,法师重视教育,在紫竹林寺创办“印妙佛学班”,面向僧青年及居士系统讲授《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培养了一批佛学人才。

2000年后,印妙法师的弘法事业进一步拓展,先后住持江苏镇江定慧寺、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等名刹,在住持定慧寺期间,他主持修复了寺院内破败的古建筑,重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并创立“定慧慈善基金会”,开展助学、扶贫、救灾等公益项目,累计帮扶困难群众数万人次,他常说:“佛法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要以慈悲心温暖世间,以智慧心化解烦恼。”2010年,法师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弘法,在当地开设“印妙禅修营”,引导信众通过止观双运调伏心念,其平和谦逊的作风与深入浅出的开示,受到海外佛教界广泛赞誉。

印妙法师简介

印妙法师的修行特色在于“禅净双修,定慧等持”,他强调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相结合,认为“禅是佛心,净是佛土”,通过持名念佛收摄散乱,以禅观智慧照见本性,最终达到“即生解脱,净土往生”的修行目标,他的著作《印妙法师开示录》《禅净与现代生活》《佛法与心灵关怀》等,集结了其数十年弘法精髓,被译成多国文字流通,成为许多佛子修行的指南。

除了弘法利生,印妙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传承与对外交流,他推动成立“中韩日佛教文化交流协会”,促进三国佛教界的对话与合作;支持敦煌研究院开展佛教文献数字化保护项目,让古老佛法焕发新生,2015年,荣获“全国佛教界公益慈善先进个人”称号,其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宗教》等媒体报道,成为当代佛教界“人间佛教”的践行典范。

印妙法师虽年近六旬,仍每日坚持早晚课诵、坐禅诵经,笔耕不辍,为信众开示法要,他常告诫弟子:“出家修行,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法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信众走上修行之路,佛法的光芒照亮了无数迷茫的心灵,为构建和谐社会、净化人心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印妙法师简介

印妙法师生平大事记

时间 事件概要
1965年 出生于江苏扬州书香世家,俗姓张。
1983年 于扬州大明寺依鉴一法师剃度,法号印妙。
1985年 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深造,系统学习佛学经典。
1990年 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开始游方参学。
1995年 出任浙江普陀山紫竹林寺监院,创办“印妙佛学班”培养人才。
2000年 住持江苏镇江定慧寺,重建寺院,创立慈善基金会,投身公益。
2010年 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弘法,开设“印妙禅修营”,推动国际佛教交流。
2015年 荣获“全国佛教界公益慈善先进个人”,著作《印妙法师开示录》多国语言流通。
至今 持续弘法、著述,致力于佛教文化传承与人间佛教实践。

相关问答FAQs

印妙法师的弘法理念中,“在生活中修行”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解答:印妙法师认为,“在生活中修行”并非要求信徒脱离世俗,而是将佛法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具体实践包括:以“正念”待人处事,工作中尽职尽责是修行,家庭中和睦包容是修行;以“慈悲心”对待众生,帮助他人、化解矛盾是修行;以“无常观”面对得失,不执着顺境逆境,保持内心平和,法师常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专注当下就是最好的修行。”通过在生活中时刻观照自心,烦恼自然减少,道业逐渐增上。

印妙法师提倡“禅净双修”,对普通佛教徒的日常修行有何指导意义?
解答:“禅净双修”是印妙法师的核心修行理念,禅宗侧重“明心见性”,通过参究话头、坐禅观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宗侧重“持名念佛”,通过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得佛接引,对普通佛教徒而言,二者结合可相辅相成:日常以“持名念佛”作为方便,收摄散乱心,培养定力;闲暇时以“禅观”智慧观照自心,烦恼现起时,既能用念佛对治,也能以禅观照见烦恼虚妄,从而“定慧等持”,法师建议,根基浅者可先以净土为归,专持名号,待心渐定后,再参究禅法,最终达到“禅即净土,净土即禅”的圆融境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