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这座位于福建沿海的千年古城,不仅是“文献名邦”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更在世界佛教版图中占据独特地位,从唐代高僧驻锡传法到当代佛教文化走向世界,莆田以寺院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将佛教精神融入地域肌理,成为连接中国佛教与世界的桥梁。
莆田佛教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彼时闽地佛教初兴,莆田凭借沿海港口的开放优势,成为佛法东传的重要节点,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莆田首座寺院南少林寺始建,虽以武名世,实则亦以禅为宗,“禅武合一”的传统为当地佛教注入刚健气质,唐代高僧怀海禅师(720-814年)在莆田弘法时,将“百丈清规”与当地民俗结合,推动佛教仪轨本土化,其倡导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思想,至今仍是莆田寺院的精神内核,宋代是莆田佛教的鼎盛期,朝廷赐名“南山广化寺”成为皇家寺院,僧众达千人,刻经、译经活动兴盛,所刻《毗卢大藏经》被誉为“宋代刻经艺术的巅峰”,其雕版后流传至日本、朝鲜半岛,成为东亚佛教研究的珍贵文献。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莆田孕育了众多影响深远的佛教圣地,以南山广化寺为例,这座始建于南朝的千年古刹,不仅是汉传佛教重点寺院,更是世界佛教界公认的“律宗祖庭”,唐代律宗祖师弘一法师晚年曾驻锡于此,持戒精研,弘法利生,其“华严疏论”思想通过广化寺传至东南亚,至今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汉传佛教寺院仍沿袭广化寺的仪轨,莆田囊山寺作为“闽中甲刹”,其曹洞宗法脉远及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俊芿(1166-1227年)曾在此学法,归国后创立“日本广化寺”,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而梅峰寺的宋代石塔、凤山寺的妈祖信仰与佛教融合现象,更体现了莆田佛教“圆融无碍”的特质——既坚守教义核心,又包容地方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莆田佛教模式”。
当代莆田佛教更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广化寺每年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邀请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佛教界人士共商佛法弘扬之策;其附属的佛学院已培养数百名留学生,他们归国后成为本国佛教传承的中坚力量,莆田的佛像雕刻艺术亦享誉国际,梅峰寺的宋代木雕观音、广化寺的明代铜佛等,通过文化交流走向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成为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据统计,全球超过60%的汉传佛教寺院木雕佛像出自莆田工匠之手,他们以“以刀为笔,以佛为心”的技艺,将莆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传递到五湖四海。
莆田与世界的佛教联系,不仅体现在寺院、艺术等物质层面,更在于精神层面的共鸣,无论是古代刻经的传播,还是当代禅修文化的交流,莆田始终以“和合共生”的佛教理念,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这座古城用千年的佛教积淀证明:佛教既是文化的纽带,也是和平的使者,而莆田,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实践者。
FAQs
-
问:莆田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何独特地位?
答:莆田佛教以“律宗祖庭”为核心,兼具禅、净、密多宗融合的特色,唐代怀海禅师的“百丈清规”在此落地生根,宋代《毗卢大藏经》的刻印推动东亚佛教经典传播,近代弘一法师的律学思想影响深远,同时其佛像雕刻艺术占据全球汉传佛教市场超60%,形成了“历史传承深厚、文化辐射广泛、艺术影响全球”的独特地位。 -
问:当代莆田佛教如何推动国际佛教文化交流?
答:当代莆田通过“寺院+学院+艺术”三轨并行推动国际交流:广化寺等寺院定期举办国际禅修营、佛学研讨会,吸引全球信徒;佛学院培养留学生,输出汉传佛教教义与仪轨;以佛像雕刻为代表的佛教艺术通过文化交流走向世界,莆田工匠参与海外多个重要佛教项目,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国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