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602-664),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为求佛教“真经”以解决中土译本歧义与义理纷争,历时17年西行求法,带回梵文佛典657部,归国后,他主持译场,系统翻译带回的典籍,其译作以精准、严谨著称,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新译”的代表,不仅完善了汉传佛教的义理体系,更对东亚佛教产生深远影响。
玄奘带回的佛教典籍涵盖经、律、论三藏,以大乘佛教经典为主,兼及小乘,经藏包括《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核心教义经典,律藏包含《瑜伽菩萨戒本》,论藏则涵盖《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根本论典,这些典籍多源于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是当时佛教义理的精华,填补了中土译本的空白——此前鸠摩罗什等人虽译介大乘经典,但对瑜伽行系的“唯识”思想阐释不完整,导致中土对“阿赖耶识”“三性三无性”等核心概念理解模糊,玄奘带回的典籍恰好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
在翻译实践中,玄奘创立“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如陀罗尼)”“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兼有自在、炽盛等义)”“此无故(如中土无‘阎浮树’)”“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旧译不改)”“生善故(如‘般若’不译‘智慧’以存庄严)”,确保术语精准且符合中土文化语境,其译场规模宏大,参与者包括证梵文、证汉文、证义、润文等分工,形成“先详审,再缀文,后润饰”的严谨流程,译作如《瑜伽师地论》100卷,不仅忠实于原典,更通过“直译”与“意译”结合,使梵文句式结构与汉文表达达到平衡,被誉为“译经之圭臬”。
玄奘译经的影响深远:促成中国佛教宗派的成熟,尤其是唯识宗(法相宗)的建立,其翻译的《成唯识论》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注释,系统阐述“万法唯识”思想,由弟子窥基著述弘扬,形成完整的唯识理论体系,成为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完善了中土佛教义理框架,如《大般若经》600卷的翻译,使般若“空性”思想与瑜伽“唯识”思想相互补充,推动了中国佛教从“格义”向“义解”的转型,其译本还传入朝鲜半岛、日本,成为东亚佛教各宗派的根本依据,如日本法相宗至今以玄奘译本为经典。
以下是玄奘翻译的部分重要经典概览:
经典名称 | 卷数 | 所属藏类 | 核心影响 |
---|---|---|---|
《瑜伽师地论》 | 100 | 论藏 | 唯识宗根本论典,确立“阿赖耶识”理论 |
《成唯识论》 | 10 | 论藏 | 糅译十大论师注释,系统阐述唯识无境 |
《大般若经》 | 600 | 经藏 | 大般若思想核心,影响禅宗“空性”观 |
《解深密经》 | 5 | 经藏 | 区分“三时教”,为唯识宗教判依据 |
《大菩萨藏经》 | 20 | 经藏 | 菩萨戒重要经典,规范汉传菩萨戒实践 |
FAQs
问:玄奘翻译的典籍与此前鸠摩罗什等人的“旧译”相比有何优势?
答:玄奘译本以“新译”著称,优势在于:一是原典依据更权威,玄奘带回梵文原典,此前“旧译”多通过中亚语言转译,存在信息损耗;二是翻译方法更严谨,“五不翻”原则确保术语精准,且译场分工明确,避免个人主观偏差;三是义理阐释更系统,如瑜伽行系经典的完整翻译,填补了“旧译”对唯识思想阐释的空白,使中土佛教义理体系更严密。
问:玄奘翻译的《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何能成为流传最广的佛经之一?
答:《心经》虽仅260字,却是玄奘从《大般若经》中提炼出的“精华本”,其核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句,高度概括了大乘佛教“空性”与“般若”思想,玄奘译本语言简洁、义理深邃,且契合中土文化对“简明”与“顿悟”的追求,加之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加持,使其超越宗教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智慧”与“超越”的象征,故流传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