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妙行法师讲座,修行路上,何为妙法真谛?

妙行法师的讲座总是以温润如玉的语调,将深奥的佛法智慧融入寻常生活的肌理,让听众在喧嚣中触摸到内心的宁静,他以“如何在尘世中修得一颗平常心”为主题,从佛法的根本义理出发,结合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展开了一场直抵心灵的分享,讲座中,法师反复强调:“修行不是远离生活,而是在生活的烟火气里,照见自己的本心。”

妙行法师讲座

平常心的本质:不执着的智慧

妙行法师开篇即点破:“世人常以为‘平常心’是‘无所谓’‘不作为’,其实这是对智慧的误解。”他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引,解释“平常心”的本质是“不执着”,所谓“不执着”,并非放弃努力,而是不被结果的得失、情绪的起伏、他人的评价所束缚,就像流水不执着于某一处山石,方能汇入大海;人心若不执着于某一刻的得失,方能自在无碍。

法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职场人士因项目失败而陷入自我否定,整日焦虑失眠,他问法师:“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失败?”法师反问:“你努力时,心里是想着‘我要成功’,还是‘这件事值得用心做’?”前者是对“成功”的执着,后者是对过程的专注,当人执着于结果,每一次起伏都会成为折磨;而当人专注于过程,努力本身就是收获,成败不过是过眼云烟。

“执着就像给心灵套上枷锁,”法师说,“我们执着于‘我是谁’,便有了傲慢与自卑;执着于‘我拥有什么’,便有了得失之苦;执着于‘他人怎么看我’,便有了无尽的烦恼,真正的平常心,是放下这些‘执着’,让心回归如如不动的本然状态。”

修行的日常化:在行住坐卧中觉察

“很多人觉得修行需要打坐、诵经,这些固然是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把修行融入生活。”妙行法师强调,修行的道场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他提出了“觉察”二字——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在每一个当下修心。

法师详细拆解了日常修行的四个场景:

  • 行禅:走路时,专注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身体的起伏,不急于到达目的地,只是“走”,当心专注于“走”,杂念自然减少。
  • 食禅:吃饭时,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味道、口感,不边吃边刷手机,不挑剔食物的好坏,每一口饭都是与自然的连接,心怀感恩。
  • 工作禅:工作时,专注当下的任务,不因过去的失误而懊悔,不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把“做好当下”作为唯一目标,效率反而会提升。
  • 情绪禅:当愤怒、悲伤等情绪生起时,不压抑、不爆发,而是像旁观者一样观察它:“哦,我现在感到愤怒了,愤怒的身体感受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觉察到情绪,却不被情绪控制,情绪就会自然平息。

为了让听众更直观地理解“觉察”与“不执着”的区别,法师现场展示了对比表:

妙行法师讲座

生活场景 执着的反应 平常心的回应
工作项目失败 “我太笨了,永远做不好”→自我否定 “这次有不足,下次改进”→归纳成长
与家人争吵 “TA不理解我,都是TA的错”→对抗 “我们都有情绪,先冷静再沟通”→和解
等待公交车久不来 “怎么这么倒霉,总是赶时间”→烦躁 “正好利用时间看看风景”→接纳当下

“修行不是要消灭烦恼,而是不被烦恼牵着走。”法师说,“当你能在日常中时刻觉察,就是在修一颗平常心。”

烦恼的转化:从对抗到和解

“烦恼是修行的资粮。”妙行法师指出,现代人常把烦恼视为敌人,拼命想消灭它,结果反而被烦恼消耗,烦恼的本质是“执着”,只要看清执着的根源,烦恼就能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他以“焦虑”为例:焦虑往往源于对“不确定”的恐惧,比如担心失业、担心健康,这种恐惧背后,是对“安全感”的执着——认为必须拥有某样东西(比如稳定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才能安心,但佛法讲“诸行无常”,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执着于“不变”,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

“如何转化焦虑?法师给出了三个步骤:

  1. 接纳:承认“焦虑的存在”,不抗拒它,抗拒就像给杂草浇水,只会让它更茂盛;接纳杂草,才能慢慢清理。
  2. 观照:观察焦虑的来源——是对“失去”的恐惧?还是对“失控”的不安?看清焦虑的本质,它就失去了控制你的力量。
  3. 行动:在接纳和观照的基础上,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担心失业,就提升自己的能力;担心健康,就规律作息、坚持锻炼,行动能打破“空想”的循环,让人重新掌控生活。

法师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听众因孩子学习问题焦虑失眠,整日责备自己“不是好妈妈”,法师引导她接纳焦虑:“你焦虑是因为爱孩子,这没有错。”然后观照焦虑的根源:“你希望孩子‘必须’成功,这是对‘结果’的执着。”她调整了心态,不再盯着分数,而是关注孩子的努力和成长,亲子关系逐渐缓和,自己的焦虑也消失了。“烦恼就像乌云,当你不再驱赶它,而是等待风吹过,乌云自然会散去。”法师说。

慈悲的力量:利他的修行

“修行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妙行法师强调,慈悲是平常心的落脚点——当心中充满慈悲,自然不会执着于自我的得失,反而能在利他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妙行法师讲座

他引用《六度集经》中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解释慈悲不是“同情”,而是“感同身受”的共情:看到他人痛苦,愿意伸出援手;看到他人喜悦,真心随喜赞叹,法师说:“利他的行为,就像在别人的心田种花,看似是付出,其实自己的心田早已花香满径。”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电梯里遇到提着重物的邻居,主动帮忙按住电梯门;看到外卖小哥淋雨,递上一把伞,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传递温暖的过程中,让心变得柔软、开阔。“慈悲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藏在每一个善意的当下。”法师说,“当你习惯了利他,就会发现,自己的烦恼在众生的苦难面前,是多么渺小,心量大了,烦恼自然就小了。”

讲座的最后,妙行法师以一首偈语作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鼓励听众:“平常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每一次觉察、每一次转化、每一次利他中慢慢修成的,愿我们都能在尘世的烟火里,修一颗平常心,过自在人生。”

相关问答FAQs

Q1:法师提到“不执着”,但生活中总有很多目标需要追求(比如升职、赚钱),不执着”,会不会导致缺乏动力,变得消极?
A:“不执着”不是“不追求”,而是“不执着于结果”,追求目标时,我们要全力以赴,这是“精进”;但如果执着于“必须成功”“必须达到某个标准”,一旦结果不如预期,就会陷入痛苦,比如升职,我们可以努力提升能力、做好工作,这是“精进”;但如果执着于“一定要升职”,就可能因焦虑而急功近利,甚至做出违背原则的事,真正的平常心,是“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去做,接受结果,无论成败,都能从中学习,保持内心的平衡,这样不仅不会消极,反而会因为心态平和,更专注于过程,反而更容易达成目标。

Q2:刚开始修心时,总是容易分心,比如打坐时杂念纷飞,工作时忍不住想手机,觉得很难坚持,怎么办?
A:修心初期分心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因此自责或放弃,就像健身刚开始时肌肉会酸痛,大脑也需要时间适应“专注”的状态,法师建议,可以从“短时间、高频次”的练习开始:比如每天打坐5分钟,专注于呼吸,当杂念生起时,不批评自己,只是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呼吸;工作时,尝试“番茄工作法”,专注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逐步延长专注时间,关键是“觉察而不批判”——分心时,意识到“哦,我分心了”,然后回到当下,不责备自己“怎么又分心了”,可以结合日常小事练习觉察,比如吃饭时专心吃饭,走路时专心走路,让“专注”成为一种习惯,坚持下去,心就会慢慢变得安定,杂念也会减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