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净严法师圆寂,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净严法师圆寂的消息传来,四众弟子缁素同悲,社会各界无不扼腕,这位一生致力于弘法利生、慈悲济世的高僧,于2023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三十)凌晨4时30分,在浙江杭州XX寺安详示寂,世寿九十八岁,僧腊七十八载,法师的圆寂,不仅是佛教界的重大损失,更让无数曾蒙其教化、受其护持的众生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

净严法师圆寂

净严法师生平大事记

为便于了解法师一生的弘法足迹,现将重要节点整理如下:

时间节点 事件概要
1925年 出生于江苏苏州一户书香世家,俗姓王,幼年即显聪慧,对生死之事常有思悟。
1945年 于江苏XX寺依止上下一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净严”,字“慧光”。
1948年 于江苏XX寺受具足戒,后赴南京栖霞佛学院深造,亲近芝峰、印顺等高僧大德。
1956年 因时代因缘,法师暂隐于民间,坚持早晚课诵,以农养禅,暗中护持正法。
1979年 改革开放后,佛教活动逐渐恢复,法师受邀至杭州XX寺任监院,开始系统弘法。
1985年 创办“净严佛学班”,培养青年僧才,学员遍布全国,多人成为当今佛教界中坚力量。
1998年 主编《净严法师讲经录》,系统阐释《阿弥陀经》《普门品》等经典,影响深远。
2010年 发起“慈航助学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逾万名,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
2015年 获评“浙江省佛教界爱国爱教先进个人”,以表彰其在慈善、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2023年10月15日 于杭州XX寺安详圆寂,遗命“荼毗后骨灰撒入寺前莲池,勿建塔庙,勿举大型追思会”。

一生弘法:以戒为师,以法为依

净严法师的弘法生涯,始终以“续佛慧命,利乐有情”为宗旨,涵盖经典阐释、僧伽教育、慈善公益、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悲智双运”的菩萨行愿。

在经典阐释方面,法师尤擅净土法门,主张“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相结合”,他认为,净土法门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通过念佛培养清净心,进而自利利他,其讲经深入浅出,常以生活比喻阐释深奥义理,如将“信愿行”比作“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强调三者缺一不可,所著《念佛安心法要》一书,成为无数净土学人的入门指南。

僧伽教育是法师弘法的重中之重,1985年创办的“净严佛学班”,以“解行并重、定慧等持”为办学理念,课程涵盖经论、戒律、梵呗、医方明等,既重视佛学理论培养,也注重日常威仪训练,法师常对学僧说:“出家当为众生出,修行当为众生修”,要求学僧“深入经藏,不忘利他”,佛学班毕业的多位法师已成为寺院方丈、佛学院院长,延续着法师的教育薪火。

慈善公益是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生动实践,2010年发起的“慈航助学基金”,不仅资助学生学费,更注重“心灵扶贫”——法师亲自为受助学生写信,勉励他们“勤学善思,感恩社会,将来以所学回报国家”,截至2023年,基金已帮助5万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数百人成长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在各领域践行着法师的慈悲精神。

净严法师圆寂

圆寂纪实:安详舍报,莲品高标

净严法师示寂前半月,身体虽日渐虚弱,仍每日坚持早课,为众僧开示“无常之义”,嘱咐大众“精进念佛,莫生恋著”,10月14日晚,法师对侍者说:“西方莲华已现,吾当往生,汝等好好护持道场,弘扬正法。”言毕,合掌安坐,于凌晨4时30分分安然往生,面色红润,体温如常,异香满室,呈现出“瑞相往生”之景。

消息传开,杭州XX寺内四众弟子悲欣交集,悲的是失却明师,欣的是法师往生净土,寺院随即举行为期七天的“往生普佛”法会,海内外信众纷纷发来唁电,中国佛教协会发来唁电,称净严法师“为佛教事业奉献毕生心血,其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根据法师遗愿,身后一切从简:不建塔庙,不收供养,遗体于10月22日清晨荼毗,荼毗过程中,多次出现五彩舍利花及舍利子,信众争相瞻礼,叹为稀有,法师的骨灰遵其嘱,撒入寺前莲池,寓意“花开见佛,悟无生忍”。

精神永续:薪火相传,法轮常转

净严法师虽已圆寂,但其“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以善为乐”的精神,仍在影响着无数人,杭州XX寺决定设立“净严法师教育基金”,延续其培养僧才的遗愿;法师生前资助的学生自发成立“严慈公益社”,以助学、环保、临终关怀等方式传承法师的慈悲精神;其讲经录音被整理成《净严法师遗集》,将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让更多有缘人得闻正法。

正如法师在生前最后一次开示中所言:“生死如昼夜交替,色身终将坏灭,唯有正法永恒,大众若能依教奉行,便是最好的纪念。”四众弟子正以“解行并进”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法师的教诲,让净严法师的精神如莲池之水,润泽更多众生。

净严法师圆寂

相关问答FAQs

Q1:净严法师为何一生大力倡导净土法门?
A1:净严法师认为,净土法门是“契机契理”的普世法门。“契机”在于其“易行道”特质——无论根器利钝,皆可通过持名念佛往生净土,尤其适合末法时期众生;“契理”则在于其“果地觉”思想,以阿弥陀佛的圆满果地,众生因地修行,能快速超越生死,法师常说:“净土法门非独修自了,而是‘带业往生,回入娑婆’,往生后更能广度众生。”他强调“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将净土信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展现了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

Q2:净严法师的“解行并重”思想具体如何实践?
A2:法师的“解行并重”体现在两个层面:“解”是深入经教,“行”是实践慈悲,他要求学僧“白天劳作,晚上学论”,在农禅并重中体悟佛法真谛;对信众则提倡“工作念佛,生活修行”,认为“诵经、持咒、布施、忍辱皆是修行”,他要求弟子“每日念佛千声,每周做一件善事”,将信仰落实于日常,法师常说:“佛法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生活中的智慧,能把佛法用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修行。”这种“解行合一”的理念,使佛教真正融入社会,利益大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