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臻法师作为四川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其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在净宗修持、教育慈善、文化传承等方面留下了深远影响,纪念法师,不仅是为了追思其人格风范,更是为了传承其“慈悲济世、老实念佛”的精神遗产,为当代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法师俗名何光荣,1925年生于四川蓬溪,自幼受儒学熏陶,青年时期因战乱与人生困惑,萌生出世之志,1947年,他于成都昭觉寺依止普观法师剃度,法名昌臻,后赴五台山清凉桥僧伽学院深造,亲近能海法师、海灯法师等大德,系统学习戒律、经论与禅净功夫,上世纪50年代,法师曾因时代原因被迫还俗,从事农业劳动,但始终未改向道之心,常以“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自勉,暗中坚持功课,接引有缘,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恢复,法师于1980年重返佛门,先后在成都文殊院、乐至报国寺等道场任职,以“老实念佛、一生办道”为宗旨,开启了他后半生弘法利生的辉煌历程。
在弘法事业中,法师始终以净土宗为归趣,强调“持名念佛”的契机契理,他认为,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唯有信愿坚固、持名待归,方能往生净土,为此,他常年奔波于川内各地,举办佛七法会、讲经交流会,足迹遍布寺庙、社区、学校,甚至深入偏远山区,他的开示深入浅出,以“家常话”讲深奥佛法,常将“孝亲尊师”“因果轮回”与儒家伦理相结合,强调“人间佛教”的生活实践,他提倡“念佛不忘爱国,爱国不忘念佛”,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喜舍,将佛法智慧转化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动力,法师一生讲经说法无数,其开示被整理成《清凉法语》《念佛的秘诀》等著作,字里行间充满对众生的悲悯与对净土的深信,成为无数净业学子的修行指南。
教育慈善是法师弘法的重要支柱,他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佛教教育更是续佛慧命的根本。”1992年,法师牵头创办乐至报国寺“佛学培训班”,后升级为“佛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培养了一批批僧才与居士骨干,课程设置兼顾教理与实修,除《净土五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外,还开设书法、中医、传统文化等课程,旨在培养“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弘法人才,许多学员从培训班毕业后,回到各地弘法、兴办慈善,成为法师精神的传承者,在慈善方面,法师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怀,长期关注贫困学子、孤寡老人与灾区群众,上世纪90年代,他发起“慈航助学”活动,资助川内数百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08年汶川地震后,法师虽年事已高,仍亲自带队赶赴灾区,捐赠物资、安抚灾民,以实际行动诠释“菩萨道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法师一生用于慈善的款项累计超过千万元,这些善款多来自他的稿费、供养及信众捐助,而他自己的生活却极为简朴,常年穿着打补丁的僧衣,饮食清淡,住所简陋,真正做到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法师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亦贡献卓著,他重视古籍整理与弘法刊物的出版,主持校勘了《印光大师文钞》《安士全书》等经典著作,使这些净土瑰宝得以重新流通;创办《般若舟》杂志,免费赠送给信众,内容涵盖教理探讨、修行感悟、慈善动态等,成为连接僧俗、弘扬正法的重要平台,法师还擅长书法,其书法作品“一笔佛”“心经”等,结缘众生,既弘扬佛法,又筹集善款,可谓“以艺弘教”的典范,他的书法风格浑厚朴拙,一如其人,字里行间透着宁静与慈悲,常被信众视为珍贵的修行法器。
昌臻法师的一生,是“修行弘法一体化,慈悲济生日常化”的真实写照,他常说:“学佛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积极入世,在服务众生中完善自我。”这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智慧,使他的弘法事业既有宗教的超越性,又有现实的关怀性,2011年法师圆寂后,川内佛教界及信众自发举行追思法会,万人送别,场面感人,报国寺内设有“昌臻法师纪念堂”,陈列其生平事迹、著作与遗物,成为后人缅怀学习的重要场所;每年法师的诞辰与圆寂纪念日,各地信众都会举行念佛共修、慈善活动,以延续其精神命脉。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法师弘法历程的重要节点,以下表格列举其部分关键事迹:
时间 | 事件 | 意义 |
---|---|---|
1947年 | 于成都昭觉寺剃度,法名昌臻 | 正式步入佛门,奠定修行弘法基础 |
1980年 | 重返佛门,参与成都文殊院重建 | 得以恢复弘法身份,开启后半生弘法事业 |
1992年 | 创办乐至报国寺佛学培训班 | 培养僧才与居士骨干,推动佛教教育发展 |
1995年 | 发起“慈航助学”活动 | 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将慈善与教育结合 |
2008年 | 汶川地震后带队救灾 | 以高龄之身践行菩萨道,展现佛教慈悲精神 |
2011年 | 圆寂,川内万人送别 | 一生弘法利生圆满,精神激励后世 |
昌臻法师的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他强调“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提醒大众保持简朴与精进;他提倡“人间佛教”,使佛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净化人心的良方;他一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用行动诠释了菩萨道的真谛,纪念法师,就是要将他的精神融入日常修行与生活,在家庭中尽孝尽责,在社会上慈悲利他,在修行中老实念佛,如此方能不负法师遗愿,让正法久住,众生安乐。
相关问答FAQs
问:昌臻法师的净土思想核心是什么?对当代净业学子的修行有何指导意义?
答:昌臻法师的净土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信深愿切、持名待归、解行并重”,他强调“信”为根本,认为净土法门的关键在于深信弥陀愿力,坚信“念佛成办”不虚;“愿”为动力,发“愿生净土、度化众生”之大心;“持名”为下手功夫,主张“一句佛号不间断,念到心佛双忘时”,对当代净业学子,法师指导:一要避免“口头禅”,将念佛融入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皆成念佛;二要“以戒为基”,持戒念佛相辅相成,戒净双修;三要“慈悲利生”,在服务众生中巩固信愿,所谓“不为自己求解脱,但愿众生得往生”,这种思想既契合净土宗“易行道”的特质,又强调实修与利他的统一,对破除当代人学佛的浮躁与懈怠具有重要价值。
问:昌臻法师在慈善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普通人如何学习法师的利他精神?
答:昌臻法师的慈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兴办教育,创办报国寺佛学院及培训班,培养弘法人才,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学员综合素质;二是助学济困,发起“慈航助学”等活动,长期资助贫困学生,还设立“安老院”照顾孤寡老人;三是救灾应急,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灾害中,第一时间组织捐赠与救援,普通人学习法师的利他精神,可从“身边事”做起:在家庭中孝亲敬长,关爱家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利益同事;在社会上积极参与公益,如捐资助学、环保志愿服务等;修行中常发“菩提心”,将个人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做到“日行一善”,在点滴中积累慈悲心,逐步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