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屋檐角,是中国古建筑“大屋顶”体系中极具辨识度的组成部分,其结构精巧、装饰繁复,不仅是力学与美学的结合,更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要理解这一建筑细节,需从其核心构件及其功能、象征意义入手拆解。
屋檐角的核心支撑结构为“角梁”,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老角梁”,前端架于檐柱之上,后端搭在正梁或金柱上,是屋角挑出的主要承重构件;上层为“仔角梁”,叠在老角梁之上,前端伸出更远,形成屋角的“飞檐”效果,角梁多为木质,外部常包裹琉璃瓦件或雕刻纹饰,其倾斜角度决定了屋檐的“起翘”弧度,既利于排水,又让建筑显得轻盈灵动,在角梁的端头,常套有“套兽”,多为琉璃烧制的狮子或龙形,既保护木质角梁免受雨水侵蚀,又以猛兽形象寓意守护,佛教中亦有“护法”的象征。
从角梁向上延伸,屋角依次分布着“垂脊”与“戗脊”,垂脊是从正脊两端沿屋顶斜面下行的脊饰,在屋角处与角梁相交;若为重檐建筑(如故宫太和殿、天宁寺塔),上层檐的垂脊则称为“戗脊”,其形态与垂脊一致但尺寸较小,脊饰是屋檐角的“视觉焦点”,最前端为“仙人骑凤”,相传为战国齐国君主齐湣王,骑凤寓意“乘风而去,逢凶化吉”;其后排列着一组“走兽”,数量多为奇数(1至9个不等),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仅最高等级建筑如故宫太和殿有),这些走兽不仅是等级的象征(数量越多,建筑等级越高),更各有寓意:龙代表至高权力,凤象征祥瑞,狮子表勇猛护法,天马、海马喻吉祥升腾,狻猊(形似狮子)好烟火,适合寺庙香火环境,狎鱼能镇火,獬豸善辨是非,斗牛、行什则可镇雷防灾,体现了佛教“护持佛法、镇邪禳灾”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融合。
屋檐角的瓦件系统同样不容忽视,最外层的“勾头”(瓦当)多为圆形,饰有莲花、法轮等佛教图案或“寿”字纹,兼具排水与装饰;“滴水”(瓦唇)则呈下垂的舌形,常刻有花草、龙纹,引导雨水沿屋檐滴落,避免侵蚀木构,瓦件材质以青瓦、琉璃瓦为主,寺庙常用琉璃瓦以显庄严,颜色多为黄、绿、蓝,黄色为皇家专用,寺庙多用绿或蓝,象征清净与超脱。
以下为寺庙屋檐角主要构件及功能、象征意义简表:
构件名称 | 位置 | 主要功能 | 文化象征意义 |
---|---|---|---|
角梁(老角梁/仔角梁) | 屋角承重骨架 | 支撑屋角挑出,形成飞檐弧度 | 建筑力学智慧的体现,象征“稳固向上” |
套兽 | 仔角梁端部 | 保护角梁,防水侵蚀 | 守护(佛教护法)、镇邪 |
垂脊/戗脊 | 屋顶斜面与角梁相交 | 连接正脊与角梁,固定瓦件 | 脊线引导“生气”,象征“沟通天地” |
仙人骑凤 | 走兽首位 | 装饰引导,寓意起航 | 逢凶化吉,超脱世俗(佛教“解脱”意象) |
走兽(龙、凤等) | 垂脊/戗脊后部 | 等级标识,固定瓦件 | 护法镇邪、吉祥升腾,融合佛教护法与祥瑞文化 |
勾头/滴水 | 屋檐边缘 | 排水,装饰 | 排除“浊水”,象征“清净无垢”(佛教净化理念) |
综上,寺庙屋檐角的名称与结构,是建筑功能、宗教信仰与审美文化的综合体现,从力学支撑的角梁,到象征护法的走兽,再到寓意清净的瓦件,每一构件都经过精心设计,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与实用,又通过视觉符号传递了佛教的庄严与祥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技术与艺术”“宗教与世俗”完美融合的典范。
FAQs
Q1:寺庙屋檐角的仙人骑凤为什么是骑凤而不是其他动物?
A1:仙人骑凤的“仙人”相传为齐湣王,因国破被追,遇凤凰相助而脱险,故“骑凤”象征“绝处逢生、逢凶化吉”,凤凰在传统文化中是“百鸟之王”,象征祥瑞与高洁,佛教中亦与“涅槃重生”的意象相通,契合寺庙“超脱苦难、向往解脱”的教义,因此成为屋角走兽的引领者。
Q2:为什么不同寺庙屋檐角的走兽数量不同?
A2:走兽数量与寺庙的等级、建筑规制直接相关,根据《营造法式》,中国古代建筑脊饰走兽多为奇数(1、3、5、7、9个),数量越多,等级越高,皇家寺庙(如北京雍和宫)可达9个(含行什),普通寺庙多为3-5个,甚至仅1个(仙人骑凤无走兽),地域差异也会影响数量:南方寺庙因气候潮湿、多雨水,走兽常侧重“防水”的狎鱼、海马;北方寺庙则多“镇火”的狻猊、斗牛,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