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中义法师,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朴实的弘法风格和积极的社会参与,成为连接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的桥梁,法师俗名张义,194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和佛教典籍怀有浓厚兴趣,青年时期经历人生起伏,愈发思考生命意义,1970年毅然于南通广教寺剃度出家,法号“式中”,取“契合中道,彰显正义”之意,此后,他依止茗山长老系统学习佛法,研习《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兼修禅净双修,奠定了坚实的佛学根基。
法师的修行之路以“解行并重”为准则,在寺院管理中,他注重道风建设,强调“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推动寺院恢复早晚功课、半月诵戒等传统制度,确保僧团清净和合,他倡导“人间佛教”思想,认为佛法不应局限于寺院,更应融入社会,服务大众,上世纪80年代起,他积极参与寺院修复工作,带领僧众信众重建狼山广教寺、南通天宁寺等千年古刹,不仅恢复了宗教活动场所,更使其成为传承文化、净化心灵的重要阵地,在僧伽教育方面,他创办佛学培训班,培养青年僧才,编写通俗教材,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智慧,为佛教事业注入新生力量。
式中义法师的弘法特色在于“契理契机”,他善于将佛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针对现代人面临的压力、迷茫等问题,以“慈悲济世、智慧安心”为核心,开示“工作即修行,生活即道场”的理念,他常言:“佛法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直面人生的智慧。”在讲经说法中,他语言平实,善用比喻,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解读为“放下执着,活在当下”,将《心经》的“色即是空”阐释为“不执著表象,看清本质”,他的开示既有经教依据,又结合现实案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都能从中受益,他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交流,曾参与中日韩佛教论坛、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等活动,以佛法智慧促进文明互鉴,展现了中国佛教的开放包容。
法师的社会贡献同样令人瞩目,他始终秉持“慈悲济世”的菩萨行愿,发起成立“慈航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资助学、扶贫救灾、帮扶弱势群体资金超千万元,他常说:“布施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培养慈悲心、减少贪执的过程。”在疫情肆虐期间,他带头捐款捐物,组织僧众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人间佛教”的精神,他还关注生态保护,倡导“绿色佛教”,推动寺院开展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活动,将“众生平等”的佛教理念延伸到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时间节点 | 重要事件与贡献 |
---|---|
1948年 | 出生于江苏南通,俗名张义 |
1970年 | 于南通广教寺剃度出家,师从茗山长老 |
1980年代 | 参与广教寺、天宁寺等古刹修复,推动寺院道风建设 |
1990年代 | 创办佛学培训班,培养青年僧才,编写通俗弘法教材 |
2000年后 | 发起“慈航慈善基金会”,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参与国际佛教文化交流活动 |
2020年疫情期间 | 组织僧众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捐款捐物支援一线 |
式中义法师的一生,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实写照,他以佛法为舟,以慈悲为桨,在现代社会中播撒智慧的种子,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他的思想和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涵,更为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FAQs
问:式中义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生活化,将修行融入日常,倡导“工作即修行,待人如待己”;二是社会化,通过慈善、教育、环保等活动,让佛法服务社会、利益大众;三是现代化,用现代人易懂的语言和方式阐释经典,结合现实问题开示佛法智慧,使传统佛法焕发时代生机。
问:普通人如何学习式中义法师的修行方法?
答:普通人可以从“三心”入手学习:一是“平常心”,学习法师“活在当下”的态度,不执着过去,不焦虑未来;二是“慈悲心”,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关爱家人、帮助他人,培养利他精神;三是“学习心”,通过阅读法师的开示、佛学经典,提升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智慧与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