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慧法师是当代东北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朴实的弘法风格和对社会慈善的热忱,成为连接传统佛法与现代信众的重要桥梁,他的一生践行着“慈悲济世、知行合一”的佛教精神,为东北地区的佛教传承、文化弘扬与社会和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常慧法师俗姓张,1948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长辈影响,他常随家人寺院礼佛,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理念耳濡目染,青年时期,他经历了社会动荡与人生起伏,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的无常与苦谛有了更深的体悟,也促使他在1970年毅然选择出家,寻求解脱之道,剃度于沈阳慈恩寺,礼明旸法师为师,法名“常慧”,寓意“常怀慈悲,慧照无明”,出家后,他先在寺院承担杂务,每日劳作之余,仍坚持研读佛经,早晚课诵从不懈怠,展现了超乎常人的精进与定力。
1975年,常慧法师赴江苏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戒子,此后,他先后前往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等四大名山参学,亲近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等近代高僧大德,在五台山碧山寺,他潜心修习禅宗与净土宗法门,每日坐香、念佛,深入经藏,尤其对《楞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反复研读,形成了“禅净双修,解行并重”的修行体系,他常对弟子说:“禅宗明心见性,净土念佛往生,皆是佛陀慈悲方便,契机者应,不可偏废。”这种圆融的修行理念,成为他日后弘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1980年代,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恢复,常慧法师回到沈阳慈恩寺,协助明旸法师重建寺院,彼时慈恩寺因历史原因损毁严重,他带领僧众和信众,亲手参与殿宇修复、殿堂规划,从设计施工到佛像装藏,事必躬亲,为培养僧才,他提议创办“慈恩僧伽培训班”,亲自讲授《戒律学》《佛学基础》等课程,要求学员“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既要深入经教,也要注重实修,在他的努力下,慈恩寺逐渐恢复为东北佛教的重要道场,僧团清净和合,信众云集。
2000年,常慧法师正式接任沈阳慈恩寺方丈,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提出“文化兴教、慈善济世”的弘法理念,认为佛教不仅是信仰,更是文化,应积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文化弘法方面,他推动寺院开设“慈恩讲堂”,每周举办周末讲经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佛法融入生活,例如以“春种秋收”喻因果,以“镜子照物”喻明心见性,让普通信众也能听懂、受益,他还支持寺院出版佛学书籍,录制讲经视频,通过互联网传播佛法,扩大了弘法覆盖面。
在慈善事业方面,常慧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成立“慈恩慈善基金”,带领僧众和信众开展扶贫助学、救灾济困、义诊服务等公益活动,每年冬季,他都会组织为贫困家庭送温暖;每逢开学季,资助寒门学子;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捐款捐物,他常说:“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与众生结缘,让更多人感受佛法的慈悲。”这种“慈悲喜舍”的践行,让佛教在民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常慧法师的修行风格以“朴实无华、注重实修”著称,他反对形式主义,强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认为修行应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他每日凌晨3点起床,诵经坐香,过午不食,过着简单而规律的修行生活,即使晚年仍坚持亲自接待信众,耐心解答他们的困惑,从不以高僧自居,他常开示信众:“念佛不必追求形式,心中常念众生苦即是念佛;参禅不必执着打坐,遇事不迷即是开悟。”这种平实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修行智慧,让无数信众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在社会影响层面,常慧法师不仅是佛教界的领袖,更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使者,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担任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沈阳市政协常委等职,为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建言献策,他推动的“佛教文化节”,将佛教艺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参与,让古老的佛教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许多受过他影响的信众,不仅在信仰上得到滋养,更在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成为社会的正能量。
常慧法师的一生,是“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真实写照,他以戒为基,以定为用,以慧为导,在修行中弘法,在弘法中修行,用一生的践行诠释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他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影响和激励着更多人在佛法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与生命的升华。
常慧法师生平年表(部分)
年份 | 事件 |
---|---|
1948 | 出生于辽宁沈阳,俗姓张 |
1970 | 于沈阳慈恩寺礼明旸法师剃度出家 |
1975 | 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 |
1980-1990 | 协助明旸法师重建慈恩寺,创办僧伽培训班 |
2000 | 接任沈阳慈恩寺方丈,提出“文化兴教、慈善济世”理念 |
2005 | 成立“慈恩慈善基金”,系统化开展慈善活动 |
2010-2020 | 推动举办“佛教文化节”,扩大佛教文化传播;持续参与扶贫、助学等公益活动 |
FAQs
问:常慧法师的修行法门有何特点?对在家居士有何启示?
答:常慧法师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强调禅观与念佛的结合:一方面通过禅定观照心性,明心见性;另一方面通过持名念佛,培养信愿,求生净土,他对在家居士的启示是:修行不必脱离生活,可在工作、家庭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如“待人接物常存善念,遇到逆境观照因缘”,将佛法融入日常,做到“心平气和即是禅,行住坐卧皆念佛”。
问:常慧法师如何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答:常慧法师主要通过三方面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适应:一是教义阐释现代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现实案例解读佛法,避免教条化;二是弘法形式多样化,利用现代传媒(如讲经视频、佛学公众号)扩大传播,同时保留传统法会等仪式满足信众需求;三是实践社会化,将慈善、教育等作为佛教与社会的连接点,通过扶贫、助学、环保等活动展现佛教的社会价值,让佛法成为解决现代人心灵困惑的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