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宗舜法师开示中藏着怎样的修行智慧?

宗舜法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佛法义理的弘扬与修行实践的指导,其开示以契理契机、深入浅出著称,既紧扣经典教义,又贴近现代人心灵需求,尤其在修行次第、心性调伏与生活应用等方面,给予学人诸多宝贵启示,法师常说:“佛法是心法,修行是修心,若能明心见性,则处处皆是道场。”以下从修行基础、心性修养、生活实践三个维度,综合宗舜法师近年来的开示内容,阐释其核心思想。

宗舜法师开示

修行的基础,在于建立正信、明确次第,宗舜法师强调,佛法修行首重“正信”,而非迷信或功利化的追求,他在开示中常引用《大智度论》“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的教证,指出信心是修行的起点,但这种信心并非盲从,而是基于对佛法真理的理性认知与深切体悟,法师认为,现代人接触佛法,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将佛法视为“心灵鸡汤”,仅求暂时的心理安慰,却忽略了对生命实相的探究;二是急于求成,未得谓得,将修行变成一种自我标榜的形式,为此,法师反复提醒:“修行如人学步,需先立根本,再求精进,根本者,三宝信心与因果正见也。”他提倡学人应从读诵基础经典入手,如《地藏经》《阿弥陀经》《普门品》等,通过经典熏习建立正知见,同时依止善知识,按照“戒、定、慧”三学次第稳步前进,戒为无上菩提本,如法师所言:“持戒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持戒如护眼珠,能令心不散乱,不为恶法所染。”只有以持戒为基础,才能培育定力,进而开发智慧,最终实现解脱。

心性的调伏,是修行的核心要害,宗舜法师指出,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我执”,即对“我”的执着与分别,他在开示中常用“观照念头”的方法引导学人调伏心性:“当贪嗔痴念生起时,不要压抑,也不要随逐,只需如如不动地观照它,看这念头从何而来,往何处去,久而久之,便能照见念头的虚幻性,从而破除我执。”法师强调,心性调伏需在“事上练”,而非仅在“理上悟”,比如面对他人误解时的嗔恨心,不是强压下去,而是反观“嗔心能带来什么利益?只会让心不得安宁”,以此智慧转化烦恼,为帮助学人更直观地理解烦恼与对治方法,法师常以表格对比阐释:

烦恼类型 根本执着 对治方法 修行要点
贪欲 对顺境的占有欲 布施、观无常 思维财物“五家共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嗔恨 对逆境的排斥心 忍辱、慈悲观 换位思考,众生皆因无明造业,值得怜悯
愚痴 对真相的无知 闻思修、观缘起 学习缘起性空之理,破除常见、断见
慢心 对自我的优越感 谦下、礼拜 思维佛菩萨功德与众生苦,消除我慢

法师特别指出,调伏心性不是要变成“没有感情的木头”,而是“以智慧为导,以慈悲为用”,当烦恼减轻,心量自然开阔,便能生起对众生的真实慈悲,如法师所说:“慈悲不是口号,而是看到众生苦,自然生起的拔苦与乐之心。”

宗舜法师开示

生活实践,是修行的落脚处,宗舜法师始终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在日常中践行,他在开示中常以“吃饭、睡觉、工作、待人”为例,说明“平常心是道”的深意:“吃饭时知道吃饭,睡觉时知道睡觉,不分别好坏,不执着得失,便是修行。”法师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更需要将佛法融入生活:工作时专注当下,不因顺境而骄,不因逆境而躁;与家人相处时,多包容、少计较,以“和合”代替“对立”;面对社会现象时,以“正见”判断,不随波逐流,他曾开示:“学佛不是要你放弃工作、家庭,而是让你以佛法的智慧,把生活过得更从容、更有意义。”比如布施,不一定非要有钱出钱,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善意的举动,都是布施;持戒,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两舌、不恶口”,说爱语、结善缘,法师鼓励学人从“小处着手”,每天做一件利他的小事,每周反思一次自己的心念,每月读一部经典,如此日积月累,便能将佛法转化为生命的品质。

宗舜法师的开示,始终围绕“明心见性、自利利他”的核心,既给予学人修行的理论指导,又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他常说:“佛法是活的,是解决人生问题的良方,只要肯学、肯做,人人皆可转烦恼为菩提,得大自在。”

FAQs
问题1:宗舜法师常说“修行不离生活”,具体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落实?
解答:法师认为,工作中的修行核心是“专注”与“利他”,专注即“正业”,工作时全神贯注,不敷衍、不散乱,将每一份任务视为对心性的锻炼;利他即“慈悲”,无论岗位高低,以服务他人为出发点,减少对“我”的执着,面对压力时,观照“压力来自对结果的执着”,转而专注于过程;与同事合作时,多换位思考,包容差异,利用碎片时间念佛、观心,让心保持安定,便是将佛法融入工作的具体实践。

宗舜法师开示

问题2:初学佛者如何平衡“持戒”与“生活灵活性”的关系?
解答:法师开示,戒律的本质是“护心”而非“束缚”,持戒需把握“开遮持犯”的原则:开非破戒,而是契机;遮非固执,而是护念,不妄语”,核心是诚实,若为救急而说善意的方便语(如安慰病人),非但无过,反而体现慈悲;“不杀生”不仅是保护生命,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怜悯心,关键是以智慧理解戒律精神,在护持心念的前提下灵活实践,避免将持戒变成机械的教条,从而真正让戒律成为修行的助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