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界铭法师简介

界铭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禅宗大德,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莆田广化寺方丈,以其深厚的禅修功底、契理契机的弘法理念以及对佛教教育事业的执着奉献,在海内外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一生以“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为己任,致力于禅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是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杰出代表。

界铭法师简介

早年经历与出家:1963年,界铭法师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少年时期,目睹世间疾苦,萌发出家修行、济世度人之心,1985年,时年22岁,法师礼莆田广化寺一代高僧圆拙老和尚剃度出家,正式步入佛门,圆拙老和尚为虚云老和尚嗣法弟子,以持戒精严、禅功深厚著称,对界铭法师影响至深,法师出家后,秉持“农禅并重”的传统,每日既参与寺院劳作,又精研教理,坐禅修行,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

修行与师承:界铭法师的修行以禅宗为根本,兼修净土,强调“禅净不二”,他深谙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认为修行不应脱离生活,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圆拙老和尚的指导下,法师深入研习《楞严经》《坛经》等经典,注重实修实证,常言:“佛法不是学问,是生命的觉醒。”1990年,法师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受具足戒,于禅七中潜心参究,功夫得力,曾于定中亲见心性,印证悟境,此后,他更以“心无所住,行持慈悲”为修行准则,将禅修精神融入日常,以身作则,感化众生。

弘法事业与贡献:界铭法师弘法五十余载,道风巍巍,教观双美,1993年,法师出任广化寺监院,协助方丈丈亮法师处理寺院事务,期间推动寺院规范化管理,恢复丛林制度,注重僧伽教育,2000年升任方丈后,他提出“文化兴教、教育立寺”的方针,着手修缮寺院殿堂,恢复建设了法堂、藏经楼等,使千年古刹重现庄严,2005年,法师深感僧才培养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创办广化寺佛学院,亲任院长,聘请明贤、净芳等大德授课,培养了一批批兼具佛学素养与现代知识的僧才,学院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成为弘法中坚,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传播,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禅文化夏令营”,吸引青年学子参与,通过禅修体验、讲座交流等形式,让年轻人亲近佛法,了解传统文化,面对现代社会,法师善于运用新媒体弘法,开设微信公众号、视频账号,定期发布开示视频和佛学文章,弘法范围遍及全球,信众逾百万。

界铭法师简介

著作思想与社会影响:界铭法师的著作以朴实平易、契理契机为特色,深入浅出阐释佛法精髓,著有《禅门法语》《净土修持指要》《生活中的禅》等十余部作品,禅门法语》被多所佛学院列为教材,影响深远,他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三心”:一是“初心”,强调保持对佛法的纯粹信仰,不被外境所转;二是“慈悲心”,主张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广设粥棚、资助贫困学子;三是“平常心”,倡导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烦恼即菩提,日日是好日,由于弘法贡献卓著,法师先后荣获“全国宗教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福建省爱国爱教模范”等称号,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莆田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是当代佛教界推动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年份 事件
1963 出生于福建莆田
1985 于莆田广化寺出家,师从圆拙老和尚
1990 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受具足戒
1992 毕业于中国佛学院
1993 任莆田广化寺监院
2000 升任莆田广化寺方丈
2005 创办广化寺佛学院
2010 首届“禅文化夏令营”举办
2018 出版《禅净双修的现代意义》
2020 担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FAQs

问题1:界铭法师的弘法思想有哪些核心特点?
解答:界铭法师的弘法思想以“契理契机”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禅净双修”,他强调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的往生净土相结合,认为二者皆是契入菩提的方便法门,主张“禅为净土之禅,净土为禅之净土”;二是“人间佛教”,法师注重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结合,倡导“在生活中修行”,主张佛教徒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慈悲心服务社会,利益众生;三是“教育兴教”,他认为僧才培养是佛教延续的根本,因此大力兴办佛学院,注重培养僧人的佛学素养与现代弘法能力,推动佛教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界铭法师简介

问题2:界铭法师如何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结合?
解答:界铭法师从多个层面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结合:在弘法方式上,他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将佛法开示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便捷接触佛法;在教育领域,他创办的广化寺佛学院不仅教授传统经典,还增设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僧人的综合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弘法需求;在社会慈善方面,法师带领广化寺信众开展扶贫助学、救灾赈灾等公益活动,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展现佛教的社会价值;在文化层面,他通过举办“禅文化夏令营”等活动,将禅修与传统文化体验结合,吸引青年群体参与,促进佛教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