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净空法师心经第五讲如何阐释无所得?

净空法师对《心经》的讲解深入浅出,以“破相显性”为核心,引导众生从文字般若契入观照般若,最终证得实相般若,在《心经》的义理体系中,“五蕴皆空”是枢纽,而净空法师常以“五”为契入点,强调通过观照五蕴的无常、无我,破除对“我”与“法”的执着,回归自性清净,以下结合净空法师的开示,从五蕴的定义、观照方法及修行次第展开阐述。

五蕴是构成众生身心世界的五种要素,分别为色、受、想、行、识,净空法师指出,众生之所以轮回受苦,根本在于执五蕴为实有,不知其性本空,他以“如梦如幻”比喻五蕴:色蕴是物质现象,如我们的身体,看似坚固,实则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刹那生灭;受蕴是对境生起的感受,苦、乐、舍三者皆如水中月,求之不得;想蕴是分别执取概念,如“好”“坏”之标签,本是心念虚妄安立;行蕴是造作迁流,念念生灭如瀑流,无有暂停;识蕴是了别之心,能分别所见所闻,却如镜中花,本质无实体,为更清晰呈现,可参考下表:

五蕴名称 定义 净空法师开示要点
色蕴 物质现象(四大、六尘) “色身如聚沫,不可把玩”,观色蕴空,能破对身体的贪执,知“身不是我”。
受蕴 感受(苦、乐、舍) “感受如浮泡,生灭无住”,遇顺境不贪乐,逆境不嗔苦,心境常平等。
想蕴 分别、概念安立 “思想如野马,攀缘不息”,不随概念转,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方能离妄显真。
行蕴 迁流、造作(心行) “心行如闪电,念念不住”,观照当下一念生起即灭,破除对“过去”“的执着。
识蕴 了别、分别心 “识性如幻化,能所双亡”,明白“能分别”与“所分别”皆自心现量,破除能所对立的妄想。

净空法师强调,“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非文字思辨,而是观照功夫,需在日常生活中历境练心:面对诱惑时,观色蕴如幻,不贪着感官享受;遭遇情绪时,观受蕴如泡,不被苦乐牵着走;起分别心时,观想蕴如野马,及时收念;忙碌奔波时,观行蕴如电,知“应作作,不应作止”,不妄造业;起执着时,观识蕴如化,明白“能所”本空,如此久而久之,心便能“远离颠倒梦想”,契入“空”的境界——这里的“空”,非断灭空,而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实相,是自性本具的清净光明。

修行次第上,净空法师提倡“从根本修”,以“持名念佛”为方便,通过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降伏妄念,让心安定;待心稍定,再起观照,念佛时念从心起,念从心灭,能念所念皆不可得,此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功夫,当功夫纯熟,自然能照见五蕴皆空,证得“心经所言“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并非否定感官与外境,而是超越能所对立,于一切现象中见自性,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相关问答FAQs

Q1:净空法师为何强调“心经”的“照见”而非“理解”?
A:净空法师常说:“佛法不是哲学,不能停留在思辨层面。”《心经》的“照见”是观照功夫,需通过实修让智慧现前,而非仅靠文字理解,五蕴皆空”,若只从理论上知道“五蕴是空的”,遇到境界时仍会被贪嗔痴牵着走;唯有通过念佛、观心等实修,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观照五蕴的无常、无我,才能让“空”的智慧成为自性的一部分,遇事不执着,真正做到“理可顿悟,事需渐修”,照见是“解行并进”中“行”的功夫,唯有行持到位,才能真正契入《心经》的甚深义理。

Q2: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五蕴皆空”的智慧?
A:净空法师教导,普通人可从“历境练心”入手:遇到顺境(如赞美、利益)时,观“受蕴”中的“乐受”如泡沫,不生贪着,明白“乐极必生悲”的道理;遭遇逆境(如批评、挫折)时,观“受蕴”中的“苦受”如幻影,不生嗔恚,知“逆境是增上缘”;日常起分别心时,观“想蕴”的标签(如“这是好人”“那是坏事”)是虚妄安立,不执着概念;忙碌焦虑时,观“行蕴”的迁流如闪电,知“过去已灭,未来未至,当下亦不住”,让心安住于当下;执着“我”与“我所”时,观“识蕴”的了别如镜中花,能分别的“我”与所分别的“法”皆不可得,如此在生活中不断观照,久而久之,心便能逐渐摆脱烦恼,保持清净自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