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凡空大师缘何倾尽毕生修建这座寺庙,背后有何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深意?

在江南云岭山脉的深处,曾有一片荒芜的山谷,溪水潺潺却人迹罕至,唯有山间的云雾与古松相伴,凡空大师便是在这里,用近十年的光阴,从一片荒芜中建起了一座名为“莲峰寺”的道场,不仅为信众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更让这片山谷焕发了生机,凡空大师俗姓李,自幼生长于云岭脚下的村落,二十岁那年,目睹村中老者因无处祭拜而遗憾的神情,毅然剃度出家,法号“凡空”,他常言:“佛法不在深山,而在人心;道场不在宏伟,而在度生。”这句话,也成为他修建寺庙的初心。

凡空大师修建寺庙

缘起:一片荒山与一个愿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云岭山区信众虽多,却无一座正规的寺庙,每逢佛诞、春节,百姓们只能在自家堂屋设简易香案,甚至翻山越岭到数十里外的古寺参拜,山路崎岖,老人小孩跋涉艰难,凡空大师游历四方回到家乡后,见此情景,心中生出“为信众建一座安心之家”的愿,他看中了莲花峰下的一处谷地——三面环山,溪水绕谷,形似莲花,风水清幽,且位于周边几个村落中心,往来相对便利。
选址既定,凡空大师却面临重重困难:土地是荒山,无主却无权属;资金分文无着,仅靠化缘和弟子们微薄的供养;施工工具、材料匮乏,连基本的住处都没有,但他并未退缩,带着几位弟子在山洞栖身,日日早起诵经,午后便走村串户向信众诉说建寺心愿,他的真诚打动了乡亲们:有人捐出自家的口粮,有人送来建房用的木材,青壮年们主动来帮忙清理场地,连孩子们也跟着捡拾石块,就这样,第一块基石在众人的期盼中放下,莲峰寺的修建,就在这“众人拾柴”的温暖中拉开了序幕。

修建: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与坚守

寺庙的修建,远比想象中艰难,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凡空大师与信众们共同经历了资金短缺、技术匮乏、自然灾害等一次次考验,却始终未曾动摇愿心。

资金与材料的“持久战”:初期修建大雄宝殿时,资金很快见底,工程被迫停工,凡空大师便独自下山,沿街化缘,从县城到省城,从寺庙到集市,他从不乞求,只是双手合十讲述建寺的缘由,哪怕只得到几角、几元的捐助,也感恩不尽,有次遇到暴雨,他为了保护募捐来的钱,用身体裹住布包,淋成了重病,病中仍念叨:“大殿的梁柱还没立起来,不能倒下。”信众们得知后,自发组织捐款捐物,连邻村的屠户都捐出了卖猪积攒的“养老钱”,在大殿即将封顶时,一位在外地经商的乡人被凡空大师的执着感动,捐赠了关键的木料和瓦片,让工程得以继续。

技术与经验的“摸着石头过河”:寺庙的斗拱、飞檐传统工艺复杂,施工队请不来,凡空大师便带着年轻弟子们拜访附近古寺的老工匠,虚心求教,没有设计图纸,他们就照着古籍里的描述,用竹子搭建模型,反复试验;不懂榫卯结构,就跟着老木匠一点点学,手上磨出了厚茧,眼里熬出了血丝,藏经楼的匾额,是凡空大师用三个月时间,一笔一划在木板上雕刻而成,虽无名家风范,却饱含着对佛法的敬畏。

自然灾害的“意外考验”:2005年夏天,云岭突发特大洪水,冲毁了已建好山门和部分围墙,刚运来的石料被卷走,工地变成一片泥泞,面对废墟,有人劝凡空大师放弃:“老天都不让建,算了吧。”他却带领弟子们在泥水中清理淤泥,扶正被冲倒的柱子,日夜守在工地,生怕再遭意外,那段时间,他瘦得脱了形,却常说:“洪水冲垮的是砖石,冲不垮信众的心。”信众们见此情景,纷纷带着工具、食物赶来,仅用半个月,就修复了受损部分。

为了让修建过程更清晰,以下将主要阶段的困难与应对措施整理如下:

修建阶段 主要困难 解决措施
选址奠基 土地荒芜、权属不清 与村委会协商,获得荒山无偿使用权;信众帮忙清理场地
大雄宝殿建设 资金短缺、材料匮乏 凡空大师下山化缘;信众捐粮捐木;乡人捐赠关键建材
藏经楼/禅房 传统工艺复杂、无专业工匠 拜访老工匠求教;弟子自学榫卯;凡空大师亲手雕刻匾额
自然灾害修复 洪水冲毁建筑、物资损毁 带领弟子日夜抢修;信众自发捐助人力物力,半月内恢复部分工程

落成:一座寺庙与一方水土的共生

2008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莲峰寺举行落成大典,当凡空大师敲响第一声钟时,山谷间回荡着钟声,信众们跪倒一片,泪水与笑容交织,这座占地二十余亩的寺庙,虽无皇家园林的奢华,却处处透着质朴与庄严: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由凡空大师亲自装金,两侧的十八罗汉像由信众捐资塑造;藏经楼收藏着《大藏经》及各地信众捐赠的经书;禅房外种满了桃树与竹林,春日赏花,夏听蝉鸣,秋观红叶,冬踏积雪,恰如古人所追求的“人间净土”。

寺庙建成后,凡空大师并未停下脚步,他开设“禅修体验营”,让都市人来此感受晨钟暮鼓;设立“公益讲堂”,为村民讲授农耕知识、法律常识;每逢年节,寺中还会为孤寡老人施粥送衣,渐渐地,莲峰寺不仅成了信仰中心,更成了山里的“文化驿站”——曾经荒芜的山谷,因为这座寺庙,修通了公路,开起了农家乐,山外的游客也慕名而来,带来了新的生机,信民们说:“凡空大师建的不仅是寺庙,更是我们山里人的‘福气’。”

传承:凡空大师的精神遗产

凡空大师虽已年过八旬,仍每日清晨在寺中巡行,看着香火缭绕的信众,看着孩子们在庭院里嬉戏,眼中满是欣慰,他常说:“寺庙是砖瓦堆砌的,但佛法是人心传递的,只要有人愿意在这里找到安宁,这座寺庙就建成功了。”莲峰寺的修建,不仅是一段艰辛的历程,更是一曲“众志成城”的赞歌——它证明,只要心怀善念、脚踏实地,再荒的土地也能开出希望的花。

凡空大师与莲峰寺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座山谷里的寺庙,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着信众的心灵,也见证着信仰与土地的深刻共生。

FAQs

Q1:凡空大师修建寺庙时,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A1:最艰难的是2005年洪水冲毁工程后,资金、材料、人力几近枯竭,信众也开始动摇,凡空大师当时连续三天三夜守在废墟前,不吃不喝,只反复念诵“众生无边誓愿度”,第四天清晨,一位曾被他帮助过的孤寡老人拄着拐杖送来一篮鸡蛋,说:“大师,您不放弃,我们也不放弃!”这句朴实的话让凡空大师泪流满面,他意识到“信众的信任”才是最坚固的基石,于是重新振作,带领大家投入修复。

Q2:莲峰寺如今有哪些特色活动?对当地社区有哪些具体影响?
A2:特色活动包括“四季禅修”(春日踏青禅修、夏日止观禅修、秋季抄经禅修、冬季禅七)、“乡村公益讲堂”(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律师、医生等免费授课)、“亲子传统文化营”(教孩子书法、礼仪、农耕),具体影响方面:一是带动了当地旅游,农家乐、山货摊点从无到有,村民年收入平均增加30%;二是促进了乡风文明,村民因参与公益讲堂,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显著提升,邻里纠纷减少;三是为青少年提供了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周边村镇的孩子常来寺中学习经典,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