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寺庙僧人送我佛珠,是偶然还是佛缘的安排?

那年初秋,我独自去了江南的一座古刹,寺藏在深山里,要沿着青石板路走很久,穿过一片竹林,才能看见黄色的围墙和隐约的飞檐,到时已近晌午,香火缭绕的大雄宝殿前,几位僧人正低头扫地,木扫帚划过石板,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极了山间的风声,我站在殿外的香炉旁,看着香客们依次上香,烟雾袅袅升起,把远处的古树都染上了朦胧的雾气。

寺庙僧人送我佛珠

忽然,一位穿着灰色僧衣的老僧朝我走来,他看起来六十多岁,头发花白,手里捻着一串深褐色的珠子,眼神平和,像一汪深潭,他走到我面前,微微躬身,说:“施主,随缘。”说着,把那串珠子递到我手里,我愣了一下,下意识接过,珠子入手温润,带着一股淡淡的木香,我连忙道谢,他却摆摆手,转身走回了殿后,只留给我一个背影。

那是一串菩提子佛珠,十八颗,每颗珠子大小不一,却都圆润光滑,上面有细密的纹路,像岁月刻下的痕迹,后来我才知道,寺庙里赠送的佛珠,大多是僧人亲手串的,用的材料或是香客捐赠的旧料,或是寺后菩提树的果实,每一颗都带着“结缘”的心意,老僧当时没多说什么,但“随缘”两个字,却像种子一样落进了我心里。

佛珠在佛教中叫“念珠”,是念佛或念经时计数的工具,后来也成了修行者的随身之物,我记得寺里的藏经阁里,有一本《佛珠功德经》,里面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是珠,念佛名号,于四生一切众生,生大慈心,愿度脱等,是名随顺佛说。”意思是说,持佛珠能让人生起慈悲心,时刻提醒自己要向善,老僧送我这串珠子,或许就是希望我能多一份静心,少一份浮躁。

我仔细端详这串佛珠,发现每一颗珠子的纹路都不相同,有的像山水,有的像云朵,有的像小小的眼睛,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菩提子的纹路是天生的,没有两颗完全一样,就像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佛珠的穿线用的是棉线,已经有些磨损,末端系着一个简单的中国结,结下坠着一小块小小的玉,玉上刻着“佛”字,字迹模糊,却透着一股朴拙的真诚。

我把佛珠戴在手腕上,珠子碰撞时发出清脆的轻响,像风铃,又像木鱼,刚开始并不习惯,总时不时去摸它,生怕它掉了,有一次加班到深夜,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心里又急又累,忽然想起手腕上的佛珠,便停下来,一颗一颗地捻着,捻到第三颗时,忽然觉得心静了许多,那些焦虑和烦躁,好像随着珠子的转动,慢慢沉淀了下去。

后来我开始了解佛珠的材质和颗数,佛珠的材质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菩提子、星月菩提、金刚菩提、沉香木等,每种材质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菩提子是“觉悟”的意思,星月菩提因为珠子上有黑点和月形纹,代表“智慧光明”;沉香木香气沉静,能“静心定神”,而佛珠的颗数,也有讲究,最常见的有108颗,代表断除108种烦恼;54颗代表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位阶;27颗代表小乘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18颗代表“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12颗代表“十二因缘”,是生死轮回的缘起;10颗代表“十波罗蜜”,即菩萨的十种修行法门;6颗代表“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寺庙僧人送我佛珠

为了让这些知识更清晰,我整理了一个表格:

佛珠颗数 象征意义 所属修行体系
108颗 断除108种烦恼 显密通用
54颗 菩萨修行五十四位阶 大乘佛教
27颗 小乘四向四果二十七贤圣 上座部佛教
18颗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汉传佛教常见
12颗 十二因缘(生死轮回缘起) 南传佛教
10颗 十波罗蜜(菩萨十修行) 大乘佛教
6颗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等) 密宗常见

我这串是18颗,属于汉传佛教中比较常见的颗数,寓意“十八界”,提醒修行者要认清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断除烦恼,达到觉悟。

有一年冬天,我工作遇到了很大的挫折,项目失败,还被领导批评,整个人陷入低谷,连续几天失眠,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各种负面情绪,一天夜里,我忽然想起手腕上的佛珠,便把它取下来,放在掌心,一颗一颗地数,数到第18颗时,天蒙蒙亮了,窗外的雪停了,远处的屋顶积了一层薄薄的雪,我忽然觉得,那些烦恼和挫折,其实就像这珠子上的纹路,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是珠子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却能被包容,就像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重要的是如何面对。

从那以后,我不再把佛珠仅仅当作一个饰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提醒,遇到急躁的时候,我会摸一摸佛珠,提醒自己要“静”;遇到愤怒的时候,我会捻一捻佛珠,提醒自己要“忍”;遇到迷茫的时候,我会看一看佛珠,提醒自己要“觉”,佛珠上的每一颗珠子,都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教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去年春天,我又去了那座古刹,寺里的竹林更茂密了,香火依旧旺盛,我在大雄宝殿前找了很久,没见到那位老僧,问寺里的年轻僧人,他说老僧半年前云游去了,去哪里不知道,只说“随缘”,我站在原地,摸着手腕上的佛珠,忽然明白了“随缘”的真谛——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接纳,接纳生活中的所有遇见,无论是人还是事,无论是好还是坏,都是缘分。

佛珠的线已经有些旧了,有几颗珠子的表面也磨损得更厉害了,但那股木香还在,那股平和的气息还在,我知道,这串佛珠会一直陪着我,直到它不能再用为止,它不仅是一串念珠,更是一位僧人的慈悲,一份缘分的延续,一种生活的智慧。

寺庙僧人送我佛珠

相关问答FAQs

问:僧人赠送的佛珠有什么特殊讲究吗?需要注意什么?
答:僧人赠送佛珠,讲究“心诚”与“结缘”,佛珠多为僧人亲手串制,材料多为寺内菩提树果实、香客捐赠的旧料等,带着“清净无染”的寓意;赠送时多不说“施舍”,而说“结缘”,强调双方平等的心意,收到佛珠后,需心存敬畏,不随意丢弃、不放置在不洁之处(如卫生间、地面),可佩戴于手腕或挂在颈间,也可用于念佛计数,若佛珠损坏,可将其恭敬地埋在树下或清净处,无需过分执着于“是否必须修复”,重要的是通过佛珠提醒自己向善修心。

问:佩戴佛珠时有什么禁忌吗?非佛教徒可以戴吗?
答:佩戴佛珠没有严格的“禁忌”,核心是“心存敬意”,非佛教徒完全可以佩戴,佛珠本身是“提醒向善”的法器,并非佛教徒专属,但需注意:避免在不当场合(如卧室、厕所)佩戴;不随意触摸他人的佛珠;不将佛珠当作纯粹的装饰品而忽略其寓意(如用于攀比、炫耀);若对佛教文化不了解,佩戴时保持谦逊、敬畏之心即可,无需刻意遵循复杂的仪轨,重要的是,佛珠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静心与觉察,这才是其真正的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