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阐法师(1910—1980),俗姓王,名德明,江苏江宁人,是近代中国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天台宗高僧、佛教育家与社会慈善家,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培养僧才、兴办教育,以“教观双运、禅净融合”为核心思想,在佛教复兴与文化传播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能阐法师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幼年受儒家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1925年,因目睹战乱中民生凋敝、世事无常,年仅15岁的他萌生出家之念,遂辗转至镇江金山寺,依止静安法师剃度出家,静安法师为金山寺一代名宿,精研天台教观,对能阐法师影响深远,1928年,能阐法师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戒坛得戒于著名高僧量源律师,此后便潜心戒律,兼习经论。
修行与求学历程
1930年,能阐法师考入镇江竹林佛学院,师从天台宗巨匠谛闲法师的法子倓虚法师,系统学习天台教观,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维摩诘经》等经典,尤对天台宗“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核心思想有独到体悟,1933年,佛学院毕业后,他赴浙江宁波天童寺参学,于禅堂中坐香三年,深得禅法精髓,形成了“教观双运、禅净融合”的修行理念——既以天台教观为理论指导,又以禅宗实修为入手途径,最终归趣于净土念佛法门。
1936年,能阐法师赴江苏常州清凉寺任知藏,负责管理藏经阁,在此期间,他遍阅《大藏经》,对唯识、中观、华严等宗派均有涉猎,但始终坚持“以天台为宗,融通各派”的治学态度,认为“教法虽异,理归一致;法门万千,皆成佛道”。
弘法事业与贡献
住持寺院,恢复道场
1955年,能阐法师受请住持苏州寒山寺,彼时寒山寺历经战乱,殿堂倾颓,僧众离散,他带头募化资金,组织修复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等核心建筑,历时五年,使这座始建于南朝的古刹重现庄严,他还从缅甸迎回玉佛一尊,供于寺内,丰富了寺院的文化内涵。
创办教育,培养僧才
1978年,在改革开放政策支持下,能阐法师于寒山寺创办“寒山寺佛学培训班”,这是当时全国较早恢复的僧伽教育机构之一,他亲自制定课程,涵盖经论、戒律、禅修、梵呗等,并邀请虚云、弘一等高僧前来讲学,培训班共培养僧才20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各地寺院的住持或佛学院的教授,为中国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讲经说法,著书立说
能阐法师一生讲经说法不辍,足迹遍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他擅长将深奥的佛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尤其注重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的讲经内容涵盖《法华经》《楞严经》《阿弥陀经》等,后由弟子整理成《能阐法师讲经录》系列著作,流传甚广,他还著有《天台教观纲宗讲义》《禅净双修浅说》《佛法与现代人生》等书,系统阐释其“教观双运、禅净融合”的思想体系。
慈悲济世,利乐有情
能阐法师不仅注重自身修行,更以慈悲心利济众生,抗战期间,他曾组织寒山寺僧众为难民施粥、赠衣,设立“佛教救护队”救助伤员;改革开放后,他倡导“人间佛教”理念,带领信众开展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公益活动,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思想体系与圆寂
能阐法师的思想以天台宗为核心,融合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主张“教观并行,定慧等持”,他认为,“教”是佛陀言教的理论体系,“观”是通过禅观契证实相的实践方法,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修行法门上,他提倡“禅净双修”——以禅宗的“参究话头”为安心法门,以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为归宿,最终达到“即生解脱、横超三界”的目标。
1980年冬,能阐法师于寒山寺安详示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五,圆寂前,他留下遗训:“生来不染一丝尘,死后还归清净地,若问西在何处?唯此心光即是佛。”四众弟子感念其德,于寺内建“能阐法师纪念塔”,以志缅怀。
能阐法师生平年表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10年 | 出生于江苏江宁,俗姓王,名德明。 |
1925年 | 于镇江金山寺出家,依止静安法师。 |
1928年 | 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得戒于量源律师。 |
1930年 | 考入镇江竹林佛学院,师从倓虚法师,学习天台教观。 |
1933年 | 佛学院毕业,赴宁波天童寺参学,坐香三年。 |
1936年 | 任常州清凉寺知藏,管理藏经阁,遍阅《大藏经》。 |
1955年 | 受请住持苏州寒山寺,主持修复寺院殿堂。 |
1978年 | 创办寒山寺佛学培训班,培养僧才。 |
1980年 | 于寒山寺示寂,世寿七十,建纪念塔以志缅怀。 |
相关问答FAQs
问:能阐法师为何特别强调“教观双运”的修行理念?
答:“教观双运”是天台宗的核心教义,能阐法师认为,“教”是佛陀言教的理论基础,如同地图,指引修行方向;“观”是通过禅观契证实相的实践方法,如同行路,需亲身方能抵达,他反对“重教轻观”或“重观轻教”的偏颇,主张学佛者应先深入经教,明了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义理,再起观行,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体验,在讲解《法华经》时,他不仅阐释“开权显实”的教理,更引导弟子以“止观”法门观照自心,达到“闻思修”的统一。
问:能阐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有哪些开创性举措?
答:能阐法师的开创性举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修一体化”,佛学培训班不仅设置理论课程,还要求每日坐香、出坡劳动,将禅修与学习结合;二是“师资多元化”,他打破宗派壁垒,邀请禅、净、律、密各宗高僧前来讲学,拓宽弟子的视野;三是“适应时代需求”,课程中增设“佛法与现代人生”“宗教与科学”等专题,引导佛教与现代社会对话,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一批“解行并重”的僧才,也为中国佛教教育的现代化探索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