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佛教九定究竟是指哪九种禅定?各自有何修行要义与境界?

佛教定学是修行体系的核心,通过调伏散乱心、培育专注力,最终导向智慧的开发与解脱,在传统禅定体系中,“九定”是一个系统化的分类,涵盖了从基础禅定到深层禅定的完整次第,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进阶路径,九定具体包括四禅(色界定)、四无色定(无色界定)及灭受想定,每一层次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状态、修习方法与功德作用,共同构成从“伏烦恼”到“断无明”的修行阶梯。

佛教九定

四禅:色界定的次第深化

四禅是色界天的禅定层次,以“离欲恶法”为基础,通过逐步舍离粗重烦恼,达到身心轻安与心一境性。

初禅:离生喜乐
修习者通过系缘守境(如专注呼吸、观想),断除世俗五欲(财色名食睡)及五盖(贪、嗔、痴、慢、疑),身心远离散乱,进入“离”的状态,此时心中生起“寻”(思维)、“伺”(细察)二心所,配合“喜”(欢喜)、“乐”(轻安)两种感受,身心悦豫,称为“离生喜乐”,初禅的功德包括:得五支功德(寻、伺、喜、乐、一心),能断除欲界的贪忧,为色界初天(梵众天)的业报基础。

二禅:定生喜乐
在初禅基础上,进一步舍离“寻伺”二心所(因“寻伺”仍属粗动心),心念更加专注,达到“内净一心”的状态,喜”心更胜,“乐”受绵长,称为“定生喜乐”,二禅有三支功德(喜、乐、一心),能断除初禅的“动”苦,为色界第二天天辅天等业报基础。

三禅:离喜妙乐
二禅仍需舍离“喜”心(因“喜”属躁动),唯存“舍”念与“乐”受,此时的“乐”是远离喜躁的“妙乐”,细微深重,遍满身心,三禅有五支功德(舍、念、慧、乐、一心),能断除二禅的“动”与“喜”,为色界第三天少净天等业报基础。

四禅:舍念清净
三禅需舍离“乐”受(因“乐”仍属感受执着),达到“不苦不乐”的“舍”受,心念清净无念,称为“舍念清净”,四禅有四支功德(舍、念、不苦不乐、一心),能断除前三禅的“受”缚,为色界第四天大梵天等业报基础,也是色界禅定的顶点,从此超越色系,进入无色界。

四无色定:超越色系的心识扩展

四无色定是超越物质色法的禅定,以“破色执、空心相”为核心,通过观想心识的无限性,达到更深层的定境。

佛教九定

空无边处定
在四禅基础上,观想“虚空”相,破除对色法的执着,心识向“空无限”处扩展,达到“虚空即心,心即虚空”的境界,此时舍离色法,唯存“空”相,称为“空无边处定”,此定能断除对色系的贪着,为无色界第一天空无边处天业报基础。

识无边处定
进一步舍离“空无边”相(因“空相”仍属所缘),转而观“心识无边”,认为“心识遍满十方,无有边际”,达到“识即空,空即识”的统一,此定能断除对“空相”的执着,为无色界第二天识无边处天业报基础。

无所有处定
舍离“识无边”相,观“心识所缘皆无所有”,达到“心无所依、境无所住”的“无所有”状态,此定能断除对“识相”的执着,为无色界第三天无所有处天业报基础。

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无所有处”基础上,进一步舍离“无所有”相(因“无所有”仍属微细心所),进入“非想”(非粗显思维)、“非非想”(非无思维)的微细心状态,此时心识极其微细,接近“无明”的边缘,但仍有“想”的残余,为无色界第四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业报基础,是三界内最高禅定,但仍未出三界。

灭受想定:超越三界的灭尽禅定

灭受想定,又称“灭尽定”,是九定中最特殊的禅定,通过暂时断灭前六识的“受”(感受)、“想”(认知)心所,达到“心识灭尽、如涅槃寂”的状态,此定需修习至“金刚心”(阿罗汉果位)方能成就,非普通修行者可入。

修习时,修行者通过“止息心识流动”,将前六识与受、想二心所完全止灭,唯存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流”,但心识活动处于“暂停”状态,受想灭尽”,不苦不乐,无想无念,超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系缚,为“三界外”的禅定,但需注意,灭受想定并非“涅槃”,因仍有“阿赖耶识”存在,属“有余依”状态,唯有证得阿罗汉果,断尽烦恼种子,方能入“无余涅槃”。

佛教九定

九定核心要素简表

定名 禅类别 心状态特征 主要功德/作用
初禅 色界定 离生喜乐,有寻伺 断欲界贪忧,得五支功德
二禅 色界定 定生喜乐,内净一心 断初禅动苦,得喜乐一心
三禅 色界定 离喜妙乐,舍念清净 断二禅喜躁,得妙乐遍身
四禅 色界定 舍念清净,不苦不乐 断前三禅受缚,为色界顶点
空无边处定 无色界定 空相无限,破色执 断色系贪着,入无色界初天
识无边处定 无色界定 识相无边,破空执 断空相执着,入无色界二天
无所有处定 无色界定 无所有相,破识执 断识相执着,入无色界三天
非想非非想处定 无色界定 微细心识,接近无明 三界顶定,仍有想受残余
灭受想定 超三界 受想灭尽,心识暂停 暂时超越三界,需阿罗汉果方能成就

九定从“离欲”到“灭尽”,构建了从“伏烦恼”到“断无明”的完整修行路径:四禅培育“定力”,四无色定扩展“心识”,灭受想定体验“灭尽”,但需明确,九定虽能极大提升心念专注力、断除粗重烦恼,仍属“世间定”,唯有结合“观慧”(如实观照五蕴无常、无我),方能“定慧等持”,最终证得“无漏智慧”,究竟解脱。

FAQs

问:九定与四禅八定的关系是什么?
答:四禅八定是佛教禅定的基础框架,四禅”指色界四禅,“四无色定”指无色界四定,“八定”即四禅+四无色定;“九定”则是在八定基础上增加“灭受想定”,形成更完整的体系,灭受想定因超越三界、需特定果位方能成就,故在八定之外单独列出,构成“九定”。

问:修习九定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必须全部修习?
答:修习九定的核心目的是“培育定力、止观双运”:通过定力止息散乱,再以观慧照见实相,最终解脱烦恼,但并非必须全部修习——对普通修行者而言,从初禅到四禅是基础,重点在于通过四禅的“舍念清净”为观慧奠基;四无色定需较高禅定根基,非人人必修;灭受想定更需阿罗汉果位方可成就,普通修行者以“修慧”为主,不必执着于证得所有九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