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月溪法师语录

月溪法师作为近代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语录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要,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常在日常开示中破除众生对“我相”“法相”的执着,引导人回归本心,他的 teachings 贯穿“心性本自具足”的核心,强调修行不在形式,而在觉悟,不假外求,只需反观自照,以下从心性、修行、处世三个维度,结合语录展开解读,并辅以核心要点梳理,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其禅法精髓。

月溪法师语录

心性本自清净,何须向外求索

月溪法师常言:“众生与佛,心无差别,只因迷悟不同,遂成凡圣。”在他看来,每个人的自性本就圆满具足,如同一面蒙尘的镜子,众生却因执着于外境、分别心、我执等“尘垢”,迷失了本来的光明,他曾以“夜空”为喻:“夜空本自明朗,只因浮云遮蔽,便不见星月;浮云散去,朗照依然,何须另觅光明?”这里的“浮云”,便是人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而“散去浮云”的功夫,便是观照自心、破除无明的过程。

法师强调,对“心性”的觉悟无需依赖外在的经典或仪式,甚至不假文字,他曾说:“若执著于经书文字,如执指为月;指非月,但藉指见月,若见月而忘指,则月现前;若终日执指,则永不见月。”这并非否定经典的价值,而是提醒人不要将文字当作究竟,而应透过文字的指向,直探心源,他常说:“念经拜佛皆是方便,若心外求法,纵诵千经万卷,亦如煮沙成饭,终不可得。”真正的修行,是向内观照,念念返照自心,念念觉照“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境”的本空,如此便能“歇即菩提”,在念念无住中见性。

修行在生活,平常心是道

月溪法师的禅法极具生活气息,他反对将修行与生活割裂,认为“穿衣吃饭,搬柴运水,无非是道”,他曾开示:“世人以为修行必须入山闭关、不问世事,殊不知若在红尘中历事炼心,遇境不动,方为真修。”他以“吃饭”为例:“吃饭时吃饭,专心吃饭,不思过去未来,不分别好坏,便是禅;睡觉时睡觉,心无挂碍,便是定。”这种“活在当下”的平常心,正是他强调的修行核心。

他特别指出,修行最忌“执著于修行相”,比如刻意追求“空境”或“神通”,他曾说:“若刻意求空,则落于顽空;若贪著神通,则入魔道,修行只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遇事时如镜照物,事过不留,烦恼自然生不起来。”对于生活中的顺逆境界,他以“风动幡动”的公案启发学人:“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外界的境遇本无好坏,是人心分别执着,才生出喜怒哀乐,若能“心无所住”,如如不动,便能“于烦恼中证菩提”,在日常生活中圆满修行。

月溪法师语录

处世以慈悲为本,智慧为用

月溪法师的语录不仅关乎个人修行,更包含对世间的深刻洞察,他主张“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即以超越的心态面对世间事,以慈悲心利益众生,他曾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了无烦恼。”真正的慈悲,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一切众生如己身,无缘(无特定条件)给予帮助,体悟众生与自己本是一体,如此便能消解对立与分别。

在处世智慧上,他强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是不强求、不执着,顺应因缘法则;“不变”是守住本心,不被外境动摇,他曾以“水”为喻:“水随方就圆,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这是随缘;但水的湿性不变,这是不变,处世亦如此,外缘可随,内心要定。”面对世间的纷争与不如意,他劝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智慧化解矛盾:“若与他人争,是争心在;若能放下争心,观照自心,便知一切争执皆因我执,放下我执,自然云淡风轻。”

核心语录要点梳理

为更直观呈现月溪法师语录的精髓,以下从心性、修行、处世三个维度,整理其核心语录及要点解读:

维度 原语录 要点解读
心性篇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众生本具佛性,圆满清净,不生不灭,无需向外求取,只需破除迷显悟。
心性篇 “若执著于文字,如执指为月;若能离文字相,则见月明。” 文字是引导觉悟的工具,不可执着,应透过文字直探心源,见性成佛。
修行篇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心无二用,即是禅。” 修行在日常,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在平常心中保持觉照,便是真修行。
修行篇 “烦恼即菩提,无执着时烦恼空,烦恼空时菩提现。” 烦恼与菩提一体两面,不执着烦恼,烦恼即转化为觉悟的资粮,关键在“无执着”。
处世篇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了无烦恼。” 以慈悲心对待众生,消解对立;以智慧观照世事,不生烦恼,是处世的根本。
处世篇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外缘可随,内心要定。” 随顺因缘而不执着,保持内心安定,在变化中守住本心,方能自在处世。

相关问答FAQs

问1:月溪法师强调“不立文字”,为何他的语录仍被后人整理流传?这是否矛盾?
答:并不矛盾。“不立文字”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意为不执着于文字相,不将文字当作究竟真理——若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如执指为月,便永远见不到月(本性),但月溪法师的语录,是他在接引众生时,根据不同根器随缘开示的“方便说”,目的是帮助学人透过文字的指向,破除对“法”的执着,进而回归自心,后人整理语录,如同保留“指月之指”,是为了让更多人借助这“指”,去见自己的“月”,而非将语录当作新的“执着对象”,语录是接引众生的工具,而非究竟;若能“因指见月”,便不违背“不立文字”的本意。

月溪法师语录

问2: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月溪法师倡导的“当下安心”?
答:修习“当下安心”的核心是“活在当下,不执着”,可从三个层面入手:

  1. 事上练心:日常中无论做什么(吃饭、工作、与人交往),全神贯注,不思过去(后悔、怀念),不虑未来(焦虑、期待),只专注于当下的“事”与“心”,比如吃饭时,感受食物的味道、咀嚼的动作,不边吃边看手机或想心事,便是“吃饭吃饭”的禅。
  2. 观照烦恼:当烦恼生起时(如愤怒、焦虑),不压抑、不逃避,而是“观照”——觉察到“我此刻在生气”,但不认同“我是生气的人”,明白“烦恼”只是心念的生灭,如云卷云舒,来去无踪,如此观照,烦恼自然平息。
  3. 放下执着:对“结果”“得失”“好坏”不执着,比如做事时尽力而为,但不执着于“必须成功”;遇到逆境时,不抱怨“为什么是我”,而是看作“历事炼心的机会”,正如法师所言:“若能于一切处无所住,其心自在,当下便是安心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