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严观法师的佛学智慧有何深意?

严观法师是中国当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慈悲的济世情怀,在弘法利生、僧伽教育、文化传承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践行着“悲智双运”的佛教精神,为信众树立了知行合一的典范。

严观法师

严观法师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幼年即显善根,对生死轮回、人生真相等命题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思考,青年时期,他因目睹世间疾苦与无常,萌生出家修道之志,于某知名古刹剃度,法名“严观”,取“严持戒律、观照自心”之意,出家后,他先后依止多位大德学习,深入经律论三藏,尤其注重禅宗与净土宗的融会贯通,为求法证悟,他曾先后参访江南四大名山及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在艰苦的闭关修行中打磨心性,曾于某次禅七中因观照“念佛者是谁”而契入法界,留下“心佛不二,凡圣一如”的深刻体悟。

在修行方法上,严观法师强调“解行并重”,他认为,佛法不仅是理论学问,更要在生活中实修检验,他常教导弟子:“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他本人严持比丘戒过午不食、日中一食,即便在弘法繁忙时期,也坚持每日早晚课诵、坐禅观照,从不间断,他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法应与现实生活结合,倡导“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鼓励信众将慈悲心落实于日常,如孝亲敬老、扶贫济困、护生环保等,使佛法成为改善人心、净化社会的力量。

弘法利生是严观法师毕生的使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佛教恢复发展初期,他受邀参与多处寺院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某地一座千年古刹因战乱荒废,他带领弟子四处募化、规划设计,历时十余年,终于使古刹重光,并创立“严观佛学院”,培养僧才,该学院以“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为办学理念,开设唯识、中观、戒律、禅修等课程,严观法师亲自授课,结合自身修行经验,深入浅出阐释经典,培养了一批兼具佛学理论与实修能力的年轻僧人,如今他们已成为各地弘法的中坚力量。

除了僧伽教育,严观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慈善事业的开展,他认为,经典是佛法的载体,整理与弘扬经典是僧人的责任,他主持校勘了多部佛教典籍,净土宗圣典汇要》《禅门日诵》等著作,因注释精准、贴近现代读者,成为佛学院与信众的重要学习资料,在慈善方面,他发起“严观慈善基金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并在灾区、贫困地区建设希望小学、医疗站,每逢春节,他都会亲自带队慰问困难群众,送去物资与温暖,用行动诠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

严观法师

为更清晰地展现严观法师在不同领域的贡献,以下为其弘法事业的主要方向与实践概览:

弘法领域 具体实践 影响与成果
寺院建设 主持修复3座千年古刹,新建2处现代化道场 恢复佛教活动场所,为信众提供修行与学修平台
僧伽教育 创办严观佛学院,开设系统课程,亲自授课 培养僧才200余人,遍布全国弘法
经典整理 校勘《净土宗圣典汇要》等5部典籍,撰写《禅修次第》等著作 经典被多所佛学院采用,著作销量超10万册
慈善公益 发起严观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建设希望小学3所 直接受益人群超3000人,获“慈善楷模”称号
国际交流 多次赴东南亚、欧美地区讲学,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了解,推动汉传佛教走向世界

严观法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以戒为基,以禅为体,以净为归,以善为用”,他常说:“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如同大树之根;禅观是开发智慧的方法,如同树干之生长;净土是往生净土的归宿,如同枝叶之开花;慈善是菩萨行的实践,如同果实之成熟。”这一思想体系既继承了传统佛教的精髓,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法师的弘法风格平实近人,不讲玄虚,专重实修,他常说:“佛法不是用来讲的,是用来做的。”在开示时,他常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比喻佛法深意,如用“吃饭时知道吃饭,走路时知道走路”来讲解“活在当下”,用“镜子照物不执”来阐释“无我”智慧,使信众易于理解与实践,他常告诫弟子:“弘法不是争名夺利,而是利益众生;修行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慈悲济世。”

严观法师虽已年过九旬,仍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他常说:“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为佛法、为众生尽一份力。”他的一生,是修行者的一生,是弘法者的一生,更是菩萨行者的一生,其精神与事业将继续激励着后学在菩提路上精进前行。

严观法师

FAQs

问:严观法师的“禅净双修”具体是如何实践的?
答:严观法师主张“禅净双修,以禅为导,以净为归”,在禅修方面,他强调“观照自心”,通过坐禅、参话头(如“念佛者是谁”)等方法,体悟心性本空;在净土方面,他提倡“持名念佛”,认为念佛是伏妄念、感佛恩的便捷法门,他教导弟子白天以禅修为主,静心观照;早晚以念佛为辅,至诚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将禅定的智慧与净土的慈悲结合,达到“定慧等持、悲智双运”的修行境界。

问:严观法师对现代人的学佛有哪些具体建议?
答: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严观法师提出“三学并重,生活即修行”的建议:一是“学佛先学做人”,强调孝亲、诚信、慈悲等品德是修行的基础;二是“简化修行”,建议每日抽出15分钟静坐念佛,培养正念;三是“善用科技”,通过佛教APP、线上讲座学习经典,但避免沉迷网络;四是“实践慈悲”,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帮助他人、爱护环境,将佛法融入生活,在烦恼中磨炼心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